■张端鸿
近日,教育部各直属高校陆续公开了2015年预算。截止到当前为止,39所985高校已有33所完成了这项工作,未公布的6所高校全部为非教育部直属高校,其中4所为工信部所属高校(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1所为中科院所属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所为中央军委所属高校(国防科技大学)。
这是继2014年后,教育部直属985高校再次全部公开了年度预算。
没有预算,就不能开支。如今,985高校主动“晒”钱袋子,和去年颁布的《新预算法》密切相关,也是依法治教的基本要求。
《新预算法》对大学的预算和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高校预算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是,我国公办高校预算公开的基础其实并不好。尽管早在2010年《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就已经明确要求高校要公开预决算。但是,根据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法中心发布的《2010-2011年度高校信息公开观察报告》显示,教育部“211工程”中的112所大学,没有一所向社会主动公开学校经费来源和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根据笔者的统计,直到2014年,教育部直属的985高校才第一次做到了全部公开年度预算。
我国高校的预算信息公开,属于政府的强制性信息披露范畴。尤其是近3年来,从国务院到财政部、教育部,都在发文要求加大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力度。去年,教育部首次发布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中明确提出,高校必须在当年公开包含财务资产及收费信息等10个大类50条具体项目。教育部还将细化研究制订《学校财务公开办法》,进一步提高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程度和水平。
985高校“钱袋子”里面到底装了哪些钱?
从今年已经公布年度预算的33所985高校来看(见图表),校均预算强度为49.5亿元,总计为1929.31亿元,基本呈偏态分布,且两极化程度比较明显。其中,高于100亿元的高校为4所,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大,绝大多数高校总预算在25-75亿元,仍有2所985高校的年度预算低于25亿元的高校,分别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为进一步了解985高校的财务预算构成,笔者采集了详细的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项目数据。(注:由于中国人民大学的详细数据必须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数字人大校务系统”才能查看,因此下文数据分析对象为除中国人大外的32所教育部直属985高校)。
32所985高校预算收入总额为1884.46亿元,上年度结转总额为379.12亿元(中国人大除外),占比20.4%,校均12.2亿元。浙江大学(46.58亿元)、清华大学(35.53亿元)和上海交通大学(31.18亿元)2014年度结转总额均超过了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4所985高校各自的预算总额。
一般性财政拨款总额为593.75亿,占比为31.51%,校均18.4亿。该数据同样呈现正态分布,且两极分化特征明显的状况。据笔者初步了解,师生规模和重点建设投入强度是出现一般财政投入差异的两个关键变量。
事业收入总额为661.65亿元占比为35.11%,校均20.68亿元。事业收费主要包括学生学费(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教育培训)和横向科研经费。清华大学(77.02亿)、北京大学(54.9亿)、上海交通大学(52.77亿)、浙江大学(45.90亿)的事业费是教育事业费自主创收能力最强的四所高校。据笔者观察,横向经费规模、各类学生规模(尤其是教育培训学员和成人教育学生规模)是该数据差异的关键变量。此外,32校的其他收入总额为229.7亿元,占比12.19%。这部分收入主要包括社会捐赠、校办企业收益和房租收益。
32所教育部直属985高校预算支出总额为1884.46亿元,和预算收入持平。结转下一年总额356.1亿元,比上一年度结转379.12亿元略有减少,占18.19%,校均将有11.13亿元结转到2016年度。教育支出为1435.77亿元,占比76.19%,占据了绝对份额,校均达到44.87亿元。清华大学(120.47亿元)、北京大学(121.47亿元)、浙江大学(80.91亿元)和上海交通大学(88.53亿元)的教育支出远远超出绝大部分高校。科学技术支出与就业支出总额42.63亿元,占比2.26%。住房保障支出34.81亿元,占比1.85%。预算支出项目中还包括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与传媒、节能环保、国土海洋气象、农林水支出和资源勘探,均只有个别院校列出,所占比重非常小。
985高校的“钱袋子”,涂上了“防晒霜”
近两年,高校财务预算信息公开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在晒“钱袋子”的时候,还是有意无意涂上了“防晒霜”。
首先,985高校的预算结构很朦胧。各高校的预算收入包括一般财政拨款、教育事业收费、其他收入和上年结转四项内容。单纯看32所985高校当年的一般财政拨款,仅为31.51%。不少人会产生疑问,财政拨款比例这么低,其他将近70%的经费结构到底如何构成?数据显示,事业收入 (661.65亿元)占比达到35.11%,这是指中央财政当年通过部门预算(教育部部门预算)拨付学校的财政资金,并不包含来源于公共财政的科研经费。作为占比最高的事业收入,它已经成为985高校的第一财政来源。但是,这些经费中多少比例仍然来自公共部门,多少比例来自工业、企业界无法区分。其中教育收费总额约为280亿,校均8.5亿,但是这8.5亿究竟如何构成,核心层教育和延伸层教育分别占比多少,核心层当中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占比分别是多少,都无从考察。
其他收入当中,各校的社会捐赠、校办企业的提留、分红这些全社会广泛关注的数据,同样未能提供。从支出结构方面来看,各985高校的教育支出都占据了绝对比重,但是对于教育支出当中学生培养、教师薪酬(人员费)、教学设施、学生科研等对教育教学评估十分重要的变量,却没有提供相应的数据项目。此外,在过去若干年各985高校在推动校区建设上较为普遍存在贷款的情况,在预算项目中并未看到银行贷款利息支出。
第二,985高校的预算科目很怪异。与大量的重要数据统计缺失和模糊不同,各校的预算当中也出现了一些较为怪异的科目。例如在收入和支出项目中列入了其他科学技术、资源勘探信息、制造业的等数据项目。很显然设置这些数据项目是为了满足国民经济预算核算和统计工作需要。985高校在完成向上级部门上报送预算统计报表后,还需要根据高等教育的基本办学规律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由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和统计部门共同努力,重新设计面向全社会的大学年度预算公报。
第三,985高校的结转经费很神秘。在32所高校公布的预算表中,最为神秘的是结转经费,尤其令人注意的是其规模巨大,校均达到12.2亿。结转经费冠军是浙江大学,这个数据达到惊人的46.58亿元。据笔者初步了解,所谓结转经费是指以前年度预算已经开始执行但尚未完成、本年仍需按原规定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从具体构成而言,主体部分包括了科研经费和专项经费等科目。由于大部分科研项目任务并非年内完成,科研项目预算执行很难做到当年完成。而985、211等专项经费的地方配套部分,在很多省市是滞后的,这就造成了高校账面上普遍存在较大数额的沉淀资金。尽管如此,仍然有吉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南大学四所高校的预算中不存在结转经费。在预算中近两年来,财政管理部门大力推动用活沉淀资金,数据显示32所高校结转2016年的经费合计356.1亿,减少了6.1%。
985高校的“钱袋子”如何晒得更透明
一般情况下,高校在年底启动下一年度预算编制工作。预算草案将会提交春节后召开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这个时间,高校对自身的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还很难做出较为确定的预期,难以真正编制高质量的预算。但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仍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将“钱袋子”晒得更加透明。
首先,“预算法定”是一条基本原则,大学章程应当详细规定学校年度预算的审议程序和审定主体,所有收入和支出都必须进预算,大幅减少校领导和财务部门的自由裁量权。第二,要根据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编制高校年度预决算报告,做到科目分类和设置更加科学,数据统计更加详细和透明,呈现方式可视化程度更高。第三,预决算不仅是一项财务工作,还要跟学校事业规划、学科规划和五年规划的编制和执行结合起来,学校年度预算应当和学校年度工作要点同时发布。第四,以学生和教师为本安排预算结构。在预算公报中,应当可以清晰地看到课程建设、学生奖助学金、学生公共服务支出、学生科研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等与学生相关的预算科目;同时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薪酬、住房补贴、教师发展与培训、教师科研扶持等与教师相关的预算科目。第五,随着高校逐步走向两级管理,高校应当在年度预算中新增二级预算单位的预算收入和支出总额。第六,985高校作为中国顶尖公办高校应当率先示范,在政府的强制性信息公开要求以外,还应当主动开展自愿性财务信息公开,欢迎社会中介组织开展补充性信息披露。
教育财务信息公开是依法治教的基本前提。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是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伴随国家对高校拨款模式的改革,专项经费将会大幅减少,更多的经费将会以整体拨款的模式下拨到高校。985高校在编制财务预算的过程中,将会获得更大的自主权。高校财务预算必须走向专业化,走向信息公开,走向跨部门协作。唯有如此,高校的“钱袋子”才能为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创建提供一个坚强而又灵活的财务保障体系。
(作者为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