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金缕曲》由沪上老生名角关栋天(右)和陈少云(左)联袂主演。 齐琦摄
昆剧《川上吟》由吴双(右)、黎安(左)、罗晨雪(中)主演,吴双凭借该剧获得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刘磐摄
京剧《金缕曲》由沪上老生名角关栋天(右)和陈少云(左)联袂主演。 齐琦摄
■本报记者 黄启哲
上海越剧院院长、知名编剧李莉最近很忙。由她操刀编剧的京剧《金缕曲》二度上演;原创越剧《舞台姐妹情》也排上首演日程。正在推进的上海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计划中,宛平剧院作为沪剧、越剧的专属戏曲剧院将重新改造。李莉感慨,“老艺术家们做了近百年的‘剧场梦’终于实现了!”
对上海的戏曲艺术家们来说,一系列的政策扶持成为强有力的催化剂,让不懈的坚持与追求获得可喜的成果,戏曲这个一度被商业边缘化的传统艺术正在重现生机:沪剧《挑山女人》连演百余场,拿奖无数;京剧《春秋二胥》以当代视角重新审视历史故事;越剧《双飞翼》从李商隐的爱情诗句衍化出一台人文大戏,有戏、有情,更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评弹新篇《四大美人》首次以整部作品的形式赴日本公演,打入海外观众群……全国剧协名誉主席尚长荣说,“戏曲艺术要在当今时代有发展,就要接地气、重生活、入人心”;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张鸣说,在如何“解锁”经典、传承好传统戏曲的内核,“转码”传统、创作出更符合当下观众审美的作品上,上海戏曲人正试图探索出一条新路。
剧种纷呈,国有民营院团共生发展
不少外地戏曲院团来上海演出,都忍不住羡慕上海的戏曲环境:首先是剧种纷呈,不仅有京、昆两大剧种,越剧、淮剧、评弹等地方戏热闹非凡,沪剧、滑稽戏等本土剧种也发展得有声有色;其次是上海逐渐形成以国有院团为中心、民营院团共生的多元发展生态。以沪剧院团为例,除了上海沪剧院、宝山区沪剧院、长宁区沪剧院3家市区两级国有院团外,还有勤苑、勤怡、文慧、彩芳等一批上海的民营演出团体。可以说是既有“主力军”,守得住都市剧场戏台,也有“轻骑兵”,攻得下校园社区、乡间田头。
“戏曲院团有发展,是政策支持和资金资助给了我们底气。”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说。今年起,上海实行财政扶持,解决了戏曲院团的后顾之忧。此外,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逾10年为戏曲项目和人才提供资金,让院团创作不必为钱发愁。财政扶持加上基金资助,多方合力促进了上海的戏曲创作繁荣和人才成长。
解决了剧团的生存问题,计划改造中的宛平剧院则为戏曲人安了一个家。
据悉,这座剧院将成为集专业演出、文化展示、艺术交流教育为一体的戏曲文化中心,结束戏曲人“打游击”的演出状态。“场团合一,解决的可不只是演出场地的问题。”李莉说,过去合成一个戏,只能租场排练,把时间压缩到一个星期内完成。而排演什么作品,全凭演出商说了算,“有了固定的剧院,就有了主动权。剧团可以早早制定一整年的排练计划,把演员培养和剧目打磨都考虑进来,这对于一个院团的品牌打造将有深远影响。”
活态传承,人才储备换来佳作频出
抢救失传剧目,为封存的经典戏“解锁”,是传统艺术发展的根本,也是当务之急。上海为此建立了专门的“经典剧目库”,每个戏曲院团今年起计划整理重排3至5部传统剧目,在舞台上常演常新。此外,上海戏曲艺术中心还计划拍摄越剧《西厢记》、昆曲《景阳钟》等10部3D戏曲电影,让传统艺术以大众最熟悉的影像形式得以保存和普及。
艺术传承,人才是第一要素。近两年上海越剧院进入创作“高产期”,《铜雀台》《双飞翼》《甄嬛》等作品接连问世,在张鸣看来,这些成果正是得益于过去多年的人才储备,“都说戏曲是角儿的艺术,那是因为戏曲的传承是活态。唱念做打,全靠老艺术家一招一式的传帮带”。据了解,全国7个国有昆曲院团,能形成三代人5个班如此健全的人才梯队并同时登台演出的,只有上海昆剧团一家。上昆讲究“三好”:把老艺术家“照顾好”,请他们为年轻人传戏教戏;把中青年艺术家“打造好”,为他们量身打造大戏;把小演员“培养好”,通过“学馆制”三年传承100出戏的计划,让他们顺利完成学生到演员的身份转换。
拓展观众,守住戏曲明天的舞台
戏曲市场的逐渐复苏令人欣慰,然而重现梨园盛景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张鸣说,如今不少地方剧种拥有很好的观众缘,但如果只满足于“阿姨妈妈粉丝团”,恐怕守不住明天的舞台。结合地方文化特色,让戏曲年轻化、都市化,拓展青年观众群成为院团面临的重要课题。
“上海评弹团乡音860剧场运作4年来,从门庭冷落到平均八成的上座率,靠的是有针对性的市场运作。”上海评弹团团长秦建国介绍,“不同于传统书场,乡音860主打青年演员,培养与他们年龄相仿的粉丝群,演出中既有传统作品以普及评弹艺术,也有老上海故事展现海派风情。”沏一杯清茶,听一段急管繁弦,吸引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走近评弹。
而上海沪剧院则把眼光放在了刚步入学堂的娃娃身上,通过开办“沪语训练营”,依托方言教学培养小观众对沪剧的兴趣。训练营开班以来,先后有5000多名学员走进训练营课堂。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一个剧种要发展,首先得有人。有演戏的人,也要有看戏的人。20年后,他们才是沪剧的主力观众。”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