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能谱CT、机器人造影系统等搬入手术室,复合手术室实现了集检查与治疗于一体,让病人“一站式”接受手术、检查与各种其他治疗。 本报记者 唐闻佳 摄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正式投用的复合手术室,被誉为是继“达芬奇”机器人之后的又一次手术室革命,它的出现,将原本可能需要分多次进行的手术,整合到一台手术里,有效地帮助医生更精准地完成更高难度的手术。继六院之后,上海瑞金医院、中山医院也在筹备复合手术室,预计上海近期将有8个复合手术室投入使用,全由政府出资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自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科幻小说《罗素姆万能机器人》问世以来,大家就幻想着机器人能否成为人类的好帮手。如今,这个畅想在手术室里成为现实。昨天,记者探访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正式投用的复合手术室,这是国内首个一体化双复合智能导航手术室,集高端滑轨能谱CT、Zeego机器人造影系统、术中CT导航等先进设备于一体。
该手术室被誉为是继“达芬奇”机器人之后的又一次手术室革命,将帮助医生更精准地完成更高难度的手术。继六院之后,上海瑞金医院、中山医院也在筹备复合手术室,预计上海近期将有8个复合手术室投入使用,全由政府出资。这是上海科技惠民、促进三级医院攻坚疑难杂症的又一振奋人心的消息。
“一切都可当场看清”
昨晨9点,六院骨科主任医师罗从风像往常一样领衔骨科创伤组的大手术,这是一台全麻下的右膝高位胫骨截骨术。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还有一些厉害的手术“帮手”,比如基于全球定位系统原理的术中CT导航设备。
“骨科有大量内植物,需借助导航定位,此前最好的导航技术约有5度的偏差,现在利用这个先进的术中CT导航设备,偏差可缩小到1度以内,这意味着减少了手术中反复摆放对准的次数。”罗从风说。
人体好比一台精密的仪器,放入植入物如同搭积木一般,讲究“对准”。以这样的高位胫骨截骨术为例,原本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来施行,必须完全掌握截骨技术以及解剖上的危险区域,还得谨慎操作避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
如今,复合手术室里的高端术中CT导航设备好比一双长了眼睛的探头,在术中,导航仪将持续追踪带有定位器的手术器械的位置,并将人体内的3D图像实时显示在手术台上端的显示屏里。这减少了原本此类常规手术为获得精确位置而不断“透视-调整-再透视”的过程。“患者与医生的辐射暴露少了,病人搬动的风险也少了。”手术医生说,这就叫“一切都可当场看清”,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手术室里的“多兵种联合”
复合手术室里的“新家伙”不止这些。在这间手术室的一头,矗立着一个圆滚滚的滑轨能谱CT,借助地轨,它能灵活地滑动到手术床上,直接给病人做CT。这个目前最为先进的CT设备,有效解决了金属植入物产生的“金属伪影”问题,精准显示骨骼及周围软组织结构情况。在它后边,站着Zeego机器人造影系统,这个大家伙有着可以360度旋转的机械臂,可实现实时全景力学评估,还可完成复杂体位投照要求。
将这些设备搬到一间手术室,是医生和工程师合作的创举,跨越了许多技术难题,最终实现病人在手术室“一站式”接受手术、介入造影、术中CT等。
“之前,我看《急诊室故事》,最揪心的就是看到病人在流血,但各类检查还得一项项做,而家属在焦急地问‘什么时候能手术?’”六院副院长陶敏芳说,传统意义上,手术室就是治疗用的,各种检查必须在手术前做好,这样医生才能知道出血点在哪里、手术路径怎么走。现在这种情况可以改变了,复合手术室做到了将检查与治疗合为一体,急诊重症病人到了医院有望直接进手术室。
外科医生形象地说,复合手术室融汇了术前、术中、术后于一身,这改变以往各种设备单打独斗的作战模式,实现了“多兵种联合作战”。
开创更多精细医学的“首例”
毋庸置疑,复合手术室的出现,将原本可能需要分多次进行的手术,整合到一台手术里,避免了麻醉、转运的风险,患者所受创伤更小、并发症也会减少。它的出现,将会使医院的流程发生根本性的优化:病人无需多次手术,自然减少了住院等待、检查等待的各种繁复的流程。
“这是一次集合流程优化与医疗技术的进步,最终将造福病人。”陶敏芳介绍,自7月初复合手术室在六院投用以来,已成功完成20例手术,涉及骨科、血管外科等多学科领域。其中,包括骨科手术利用能谱CT完成足踝骨折术中定位,并在术后即可实现疗效评估;利用机器人造影系统完成股骨粗隆骨折术和腰椎间盘突出术中扫描导航。
复合手术室的到来意味着手术室正式步入精准时代,理论上说,复合手术室可面向所有医学学科,等待着医生和工程师的合作开发。六院副院长、骨科专家张长青谈到,医院计划开发复合手术室的功能,瞄准更多高难度、跨学科的手术,开创更多精细医学的“首例”。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