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海翔
大学到底能否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让他们成为各项目国字号运动队组建时的另一种选择?这一直都是外界争论不断的一个话题。
在刚刚结束的2015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记者与多所高校的教练们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得到的回答是:高校出产一流运动员绝非“做梦”,但梦想要成真,却仍有相当多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要一流选手,先要有一流教练
同济大学体育部部长游松辉认为,大学完全可以培养出一流的运动员,但首要前提就是解决高水平团队的问题。“日本的游泳很强,国家队选手全部扎根高校。日本大学游泳队建制和专业队一模一样,有主教练、队医、科研、数据分析等等,岗位设置非常细致,但我们呢?大学不可能有资金和力量去独自做这件事。”游松辉表示,如果有朝一日中国的高校游泳队也能拥有这样齐全的整套教练团队,“出现一流高水平游泳选手,只是时间问题。”
但我们的现状是,不要说一整套训练班子,仅解决高水平教练这一项就不容易。曾经的女足国脚毕妍,如今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足球教师。“当初选择留校成为了一名足球教师,就是因为看准了将来女足的发展肯定要依托高校。”毕妍告诉记者,从当学生到做老师并不简单,“学校的规定是,如果你要留校,那么必须得是博士学位,而我只是硕士,最终还是靠学校特批才通过了,做学术研究和写论文真不是我们的强项。”
另一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担任排球教师的前国手杨昊也表示,自己在平时日常教学工作中,最头疼的就是在评职称时写各种各样的论文,“对我们来说,这样的要求的确高了一些,毕竟在很多方面,我们的底子肯定比不上其他老师。”
这些高水平教练都有着相似的烦恼,不过毕妍和杨昊已经算是幸运的,她们是有学校正式编制的教师,各方面的待遇都要比许多学校的“特聘”体育教练好一些。大运会中国女篮主教练、前女篮国手马宗青就是北京大学的特聘老师,她在北大执教12年,如今的月收入也就在7000多元,“这个数字在北京算不上高,更没法和职业队的收入相比。因为喜欢篮球,享受和学生们一起练球的快乐,我才对收入并不是很在意,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人和我想的一样。”
训练时长受限,仍有解决之道
大运会男子百米跑入决赛、并创下中国大运会该项最好成绩的杨洋对记者说,北大日常训练与国家队训练的最大不同,在于时间。
“在学校里,我们每天的训练时间大概在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但国家队则一天两练,每次大约都在两个小时左右。”杨洋去年被国家队选中,随后也参加了几次海外集训,这让他深有感触,“训练强度大有助于保证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也更容易出好成绩。但是作为一名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很难。”
马宗青也表示,未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运动员出自校园体育培养体系,就女子项目来说更是如此。“中国女足要想得到发展,必须回归校园,而女篮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高校的投入。事实上我们现在做的已经非常不错,大学生球员参加职业联赛已经有突破,花琳和邵婷都出自大学。”不过她也强调,目前校园女篮中好的苗子有很多,但要成材同样少不了足够的训练时间,现在从学校进入职业联赛的选手通常是在读研究生的阶段,这时的训练时间相对更充裕。
一边是训练,一边是学习,两边都耽误不得,但也并非找不到解决途径。杨昊介绍说,她所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排球队每周训练时间不超过20个小时,“但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学生们训练热情非常高,训练效率也很高。”毕妍同样有类似的体会,“原来专业队就是整天训练,有时大家难免训练磨洋工、拖延时间。但学校里的同学们有着热爱作为支持,积极性截然不同。”
中国体坛曾把“大运动量训练”视为法宝,但大学体育的发展可能会改变这一传统观念,运动质量并非单纯地来自时间的堆砌,更关键的在于提高效率,提高参与者的兴趣度。“我个人认为所谓的学训矛盾是有解决办法的。”杨立国说,“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特长,然后让他们根据兴趣接受再训练,这样才能真正出成绩。”
中国的大学体育正在路上,困难一定会有,但办法同样会有,千万不要低估热爱的力量。
体坛感言 大学离不开体育
■本报记者 陈海翔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说过,“不懂体育者,不可以当校长。”但如今的现状是,太多的校长们将体育放在了“考评表”的最下面那一行。大运会中国代表团执行团长杨立国说:“对于体育的态度,很多校长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一位大运会带队教练无奈表示,同样的课时,体育老师在计算工作量时只能打一个六折,“可能有人认为上体育课很轻松吧。”
前女排国手杨昊很满足现在的生活,她也很享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内的排球运动氛围,“这必须得感谢校长对于我们工作的支持。”击剑前国家青年队成员、现上海金融学院体育系主任李兴林说,自己之所以能够在这所学校静心耕耘30余年,使得上海金融学院成为中国首家承办省级一线运动队(上海男女击剑队)的高校,同样依靠校长们的支持,“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金融学院击剑运动的今天。”他们都是幸运的,但可惜的是,这些幸运还都是小范围的“个案”。
现如今体教结合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但又有多少人考虑过这原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同济大学体育部部长游松辉说:“体育原本就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思索的是,到底是什么导致今天的大众觉得这两者是分裂开来的。”
学校离不开体育,正如我们无法将大脑与身体割裂开一样。“与国外大学的校长相比,我们的校长对体育的认识还很不够。”杨立国说,“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念:没有健康的体魄,即使品德再好,本事再大,也不能大有作为。身体是工作的基础,是学习的本钱,是幸福生活的前提。”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