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话剧院制作的明星版《四世同堂》第200场纪念演出昨晚在上海大剧院上演。何雯亚摄
■本报记者 黄启哲
昨天,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制作的话剧《四世同堂》结束了在上海大剧院为期5天的演出,这也是该剧的第200场纪念演出。相比于之前的演出阵容,段奕宏、朱媛媛、陶虹、辛柏青、陈明昊等悉数登场,成为阵容最强的一场,令不少观众感到惊喜。5次来沪,一部京味儿十足的《四世同堂》为何受到上海观众的喜爱?
80万字小说与3小时台本
《四世同堂》改编自老舍的同名经典小说,讲述了“七七事变”遭日军侵略的北京小羊圈胡同的祁家、钱家、冠家等十几户北京百姓的生活,展现普通人在历史进程中所走过艰难曲折的道路,也于细微之处还原了老北京的市井文化。小说问世60多年来,两度被改编成电视剧,在忠孝两难中挣扎的祁瑞宣、卖弄学问奴颜卑膝的冠晓荷、贪婪跋扈奸诈狠毒的“大赤包”等鲜活的人物深入人心。2010年,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制作、田沁鑫导演,《四世同堂》搬上话剧舞台,先后在两岸三地演出。
洋洋洒洒80万字的小说,如何浓缩成一出3小时的话剧?
田沁鑫给出的答案是“提纯”:总体顺应小说三部式的脉络,以惶惑、偷生、饥荒三幕展开。舞台上,小羊圈胡同祁家、钱家、冠家三家大门围成半圈,门外演的是胡同里的扎堆闲聊,门里的灯一亮,演员把门一推,这家里的故事便上演了。除了舞美上的设计,充满京味儿的台词是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田沁鑫在过去的巡演中发现,不管是北方观众,还是南方观众,甚至是首演地宝岛台湾,观众都被老舍的语言魅力所折服。所以剧中台词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作了保留,“大赤包”被抓一节,身披貂皮披风,在胡同口的一通喊话,虽中气十足却也道尽机关算尽后的悲凉,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透过一条京城的胡同,看得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每个人在大时代之中的不同选择,也照得见现实社会中的人生百态。有观众评价说,乱世里的家、国、情相互交织,喜悦与悲凉,沉浮与聚散,在3小时里娓娓道来。今天再看这部话剧,更添厚重警示之感。
让今天的观众看见昨天的辉煌
《四世同堂》曾四度来沪,此次观众仍热情不减,开票即告罄,随后主办方在原定的4场演出基础上特别在8日加演了一场。据悉,此次仅80元公益票就占到全部演出票量的三成,降低明星版话剧高票价的门槛,让更多的观众走进了剧场。
不过,在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志强看来,真正吸引观众的,是对老舍经典巨著的尊重,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田沁鑫也直言,尽管身处泛娱乐时代,观众对经典作品仍有需求,而且这种需求是不断上升的。
在《四世同堂》上演的同时,田沁鑫执导的另一部作品《生死场》也在国家话剧院热演。这部改编自萧红同名小说的作品,曾于16年前首演。“重新编排,为的就是让经典剧目在国家话剧院乃至于全国范围内,能够常演常新,让今天的观众看到昨日的辉煌。”周志强说。
中国国家话剧院建立了“保留剧目制”,先后将《死无葬身之地》《纪念碑》《萨勒姆的女巫》等国话历史上经典的作品提上复排重排日程。这些作品对于老观众而言是一种重温,而新观众也有了接触经典的机会。韩童生、倪大红、张英等老戏骨再度聚首,重现16年前的作品,他们对戏剧认真执着,人物刻画细致、有深度,对于青年演员来说也是一种言传身教。这样老带新的模式,让剧院的青年演员快速成长,昔日在青春版《四世同堂》中出演祁瑞宣的张露,如今在明星版中与朱媛媛、辛柏青等人同台飙戏。
“如果以后有人问中国国家话剧院有什么保留剧目,我希望我们至少可以说出20部。”周志强看来,保留剧目制的建立,对于剧院的传承、人才的培养、剧目的建设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保障。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