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里洁净美,院外脏乱差”,“只见新房,不见新村”,这是对我国部分乡村环境的形象描述。近些年,随着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展开,农民盖起了新房、搬进新楼,逐渐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然而,一座座漂亮的农家小院周围,却常常污水横流,生活垃圾、畜禽粪便随处可见。不少城市也将城区的垃圾转移到乡村掩埋。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随意抛弃以及城市垃圾的不断入侵,使得“垃圾围村”的态势不断加剧,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城市基本实现垃圾的统一收集、处理。而农村垃圾处置则大部分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山青水秀的农村渐渐成了“天然垃圾场”。为缩小城乡差距、建设清洁乡村,住房城乡建设部于去年11月召开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上提出全面启动农村生活垃圾五年专项治理行动。
村里有了环境卫生难题,到底该找乡镇、城管,还是公路、水利、林业部门?这是个一直困扰农民的问题。如今,浙江德清县“一把扫帚扫到底”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模式试行,环境卫生难题在当地迎刃而解。
“游击队”成了“正规军”
以前,村环卫工工资只有300元,如今“飙升”到1800元。工作也改变了,以前都是“打游击”,有空才打扫或领导检查时“突击”打扫,如今每天上班8小时。
夏时,清晨,莫干山脚下的东沈村被一层薄薄的山雾笼罩。
东沈村,位于德清县筏头乡西南,我国著名的避暑圣地莫干山南麓。村下辖5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村民439户。村里大多是木结构、青砖瓦的老房子,在黄回山的映衬下,村庄显得幽静古朴。一些说不清年代的泥墙房,让村子更显厚重。如今,整个村子的道路已经全部硬化、绿化和亮化。
蒋妙根,年近古稀,但身子骨还算硬朗。1.75米的个子,腰不弯、背不驼,走起路来“虎虎生风”。他在村里打扫卫生已经十多年,可谓村里一名保洁“元老”。
清晨5点半左右,蒋大爷准时起床,早饭是老伴烧的春笋雪菜面。一大碗面下肚,蒋大爷额头渗出“满意”的汗珠。
早上7点,蒋大爷准时出门“上班”,地址就是村里的房前屋后。东沈村现在一共有7名环卫工,其中5人负责保洁、2人负责垃圾的清运,蒋大爷就是负责道路清扫的人员之一。从去年开始,他的大儿子蒋晓斌加入进来,负责开垃圾清运车。
上班后,蒋大爷和其他几位工友首先把各自保洁区域内的道路仔仔细细清扫一遍,把垃圾倾倒至附近的垃圾桶内。负责垃圾清运的蒋晓斌,开车把分散的垃圾桶运到几个集中点。在集中点,垃圾压缩车早就等着了,垃圾倾倒至压缩车,经现场压缩后直接运到县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焚烧发电,而这些垃圾就是发电的原料。运走垃圾后,蒋晓斌会把这些垃圾桶洗刷干净,再送回原先的各个放置点。
下午1点半,蒋大爷再次扛起扫把、带着簸箕在自己的“片区”打扫卫生。下午4点半,他才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家享受自己的田园生活。
“以前,我们村就两个保洁员,每月也就300元的工资。钱不多,干活也轻松。有空的时候把村里的大路扫一下就行,有时几天不扫也没事。一旦遇到考核检查,我们就‘突击’打扫卫生。现在不一样了,每月工资有1800元,活是比以前累点,但对干了一辈子活的农村人来说,不算什么。再说,我加上儿子的收入有4000多元,一家人生活够了。”蒋大爷边说,边时不时地清扫一下地上的落叶垃圾。
东沈村村书记宣宝强告诉记者,以前,村民家的垃圾都是随意倒在自己家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房子靠着河的村民直接把垃圾倒在河道里。站在桥上看过去,河床上都是花花绿绿的塑料垃圾。村头垃圾回收池里的垃圾,由于不能按时清运,到了夏天发出阵阵恶臭。现在,村民们渐渐养成了垃圾入箱的习惯,乱扔垃圾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筏头乡环卫项目部姚建华经理介绍:筏头乡是较早实施“一把扫帚扫到底”的乡镇之一,筏头乡区域面积101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行政村。辖区内共设垃圾清运点16个,保洁清理人员共109人。“现在,不管是乡镇还是农村,一切的环卫保洁、绿化养护都包在我们身上了。”
一站式服务还净于民
以往,城乡环境卫生在管理中“条块分割、标准不明、管理缺位”,出现了“九龙治水”的尴尬局面。如今,施行“一把扫帚扫到底”一站式管到底,还净于民。
以往,城市卫生找环卫,绿化找园林,道路卫生找交通,河道卫生找水利,乡村卫生找乡镇。不同部门自家顾自家,负责不同地区的环卫和绿化,而两方权限交界处就会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垃圾常常堆积如山却无人清理。
去年4月,德清县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涵盖城区、公路、河道、集镇、村庄五大区域的“一把扫帚扫到底”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新模式。为此,德清县成立城乡环卫发展有限公司,将原来各个部门有关环卫保洁、垃圾清运以及绿化养护的工作全部委托该公司运作。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建立统一保洁、统一收集、统一清运、统一处理、统一养护的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新模式。
“以前,村里的环卫工在打扫卫生的时候,有时贪图方便会把垃圾顺手扔倒在河道里;水利局的河道保洁员来了,也许会直接把打捞上来的垃圾扔在路边。这些事情太多了……”德清县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如今,德清县城乡环卫发展有限公司将全县范围内以乡镇行政区域为单位进行布局,全县划分为12个管理网格,每个管理网格(乡镇)设立项目部,项目部涵盖全部管理范围,不留盲点、不留死角。同时,制定符合实际的环卫作业标准、绿化养护标准、装备设施管理标准等,对全县城镇、乡村、道路等全覆盖,统一保洁养护。
结合农村实际,德清县邀请中国环卫协会、浙江省环卫协会、杭州市绿化管理站等国家和省市单位的专家学者,多次进行论证,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德清县镇村环卫作业质量标准》和《德清县镇村绿化养护质量标准》,其中规定:集镇保洁按照7500平方米配1人、农村保洁按照每65户配1人标准予以配置;垃圾桶按照集镇80-100米、农村4.5户配1只标准予以设置;绿化养护按照2万平方米配1人标准予以配置等。同时,新制定的《德清县镇村环卫作业质量标准》将实行垃圾直运,将原有的垃圾箱、垃圾房等全部清除,提升为新建的环卫收运点,改变过去垃圾二次污染问题。
目前,这家3800人的环卫公司已经是德清县人员最多的公司之一。人员工资、设备维护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注入,如此才能保证这台庞大的社会“机器”正常运转。这些资金从哪里来?记者从德清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获悉,德清县建立“三个一点”的运转筹资机制,政府财政补一点、乡镇(部门)出一点、农户(企事业单位)收一点的运作机制。今年,德清县安排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运行经费近1.2亿元,其中县财政承担40%,乡镇承担60%,在乡镇的承担比例中,可以向农户每人每月收取1元。
为什么要收农户每人1元?其实,教育意义更大一些,这样既体现村民的责任义务,又弥补运行经费的缺口,关键是以此来调动农村居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厨余垃圾有机处理,近年在国内大城市尚属新鲜事。莫干山脚下的小村庄竟然“巨资”引进,百姓餐桌的剩余饭菜,立刻变废为“宝”。
德清县武康镇有一村庄叫五四村。村子不大,只有四百来户,但在县里名气非常大,因为它是浙江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
记者驱车来到五四村,看到穿村而过的公路干净整洁,道路两旁鲜花盈盈,每隔几百米就有一个垃圾桶。一进村子就被一座庭院式的小楼吸引,它就是“五四村垃圾资源化开发利用站”,印象里的垃圾处理点是蚊蝇肆虐、恶臭逼人,可这个垃圾处理点却颇为清新素雅。垃圾处理中心内,一台蓝灰相间的大型垃圾处理机正在运行中。一位身穿“黄马甲”的环卫工人正在往机器里倒垃圾。“机器是全自动的,操作很方便,一按开关就可以,跟洗衣机差不多。”66岁的韩来根告诉记者,活了大半辈子,“吃垃圾”能“吐肥料”还是第一次遇到。
扔了都嫌脏的生活垃圾,转身变废为“宝”后,道路干净了,村庄整洁了,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村党总支书记孙国文介绍,“这台机器学名叫‘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垃圾处理机’,分类收集的有机废弃物经过粉碎后,投入微生物,经过发酵处理,最后出来变成有机肥料。这个机器每天可以‘吃进’300公斤的餐厨垃圾,经过4天的发酵,可得到100公斤的有机肥。无论养花还是种菜,都是最好的肥料。”
正说着,村里的潘大爷拎着小桶过来了,他边铲肥料边说:“家里菜园子刚好种马铃薯,正差肥料呢,我都来了好几趟了。这肥料还是有机的,不污染环境,比化肥好。”
孙国文说,该村是全县第一个引入先进设备的,对于垃圾减量、鼓励村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作用很大。现在,每家每户都放置了1只收集厨余垃圾的可堆肥垃圾桶,然后村道两侧按照每4-5户农户放置1只不可堆肥垃圾桶,农户按“可堆肥”与“不可堆肥”进行分类,由保洁员进行收集。生活垃圾有了去处,花花草草有了肥料,还不污染土壤,一台机器解决了很多问题。
德清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人说,这台机器价格大概在30万元左右。“农村的垃圾分类和生化处理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总趋势,这不仅减轻了填埋场的压力,达到了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目标,而且处理后的产物可作为毛竹林、花木地、茶园等的最佳生物肥。”
数字智能化武装到“扫把”
垃圾箱+芯片二维码、垃圾车+GPS、洒水车+GPS+智能传感器、环卫工+卫星遥感定位、6000个数字摄像头+数字指挥平台……这些高科技武装起“数字城管”。
一提起环卫保洁员,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一把扫帚、一个簸箕、一身脏兮兮的工作服……然而,德清已用“高科技”装备起普普通通的环卫工。
在德清县城管执法局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大厅里,记者看到有两块巨大的显示屏,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实时监控。通过显示屏可以看到德清县全县的角角落落及目前3800名环卫工的实时工作状态。该中心主任倪一青介绍说,通过这些显示屏我们可以对全县各个乡镇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可第一时间受理、派遣和处置,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相当于城市的“智能保姆”。目前“数字城管”二期项目——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也已基本建成。“现在,‘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已和公安部门监控中心实现联网,全县6000多个监控探头已资源共享,这些将大大提高我们的监管力度。”
“以前,农村的环卫工有没有上班、洒水车有没有正常工作等等,我们都很难知道。由于全县范围大,人员又极其分散,靠人为的监管往往鞭长莫及。采用‘数字城管’的技术手段不但节约了人力物力,更提高了工作效率。”倪一青说,“现在试点内的环卫工每人都配备一台‘一键通’的设备,它其实就是一个微型的GPS定位系统,会实时将数据传输到我们的数字平台上,这样,每个保洁人员作业轨迹都可以在指挥中心电脑屏幕上显示出来。”
倪一青指着屏幕上红色的线条说:“这红色的是作业区,而蓝色显示的是还没有清扫区。”只见他用鼠标随便点击了图上的小黑点就显示出了环卫工的姓名和工作编号,卫星定位的坐标、甚至人员移动的平均速度都一目了然。“如果环卫人员工作的移动速度显示为零,并持续超过15分钟,系统就会报警。我们将立即调取当地监控核实或立即呼叫该环卫人员询问原因。”
德清还配备了大量的新型装备如洒水车、清扫车等,“以前只定位洒水车的运行轨迹。但是,洒水车有没有洒水?不知道。现在,每辆洒水车上都装有传感器,什么时候洒水,洒水距离有多远等数据,指挥中心都实时监控。同样,清扫车也都装有相应的感应装置,设备有没有有效运作,指挥中心一目了然。”
实行“一把扫帚扫到底”新模式后,要求垃圾要日产日清。全县数万只垃圾桶靠人力监管显然力有不逮,于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在每个垃圾桶上都安装一个二维码芯片,垃圾清运车上安装扫描仪。在倒垃圾时,扫描仪会扫描到垃圾桶上的二维码,信息中心平台就会将所有的信息记录得一清二楚。
倪一青说,不久的将来,德清的“数字城管”还将逐步向“智慧城管”过渡。通过资源整合,将分散在各乡镇、部门的环卫职能集中到城管部门,实行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既提高了环卫作业的效率,又促使农村环境干净整洁。这种有益尝试将为破解我国“垃圾围村”现状探索出一条新路。
专家访谈 “美丽乡村”的德清实践
“美丽乡村”的国家标准从本月起实施,但农村“垃圾围村”现象仍十分普遍,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不容回避的难题。处理农村垃圾问题难在何处?如何破解农村“垃圾围村”环境恶化难题?为此,本报采访了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中心教授、研究生导师张小明。
文汇报:什么原因导致农村“垃圾围村”?
张小明:如今,城市里生活垃圾每天有人清理,而在偏远农村却还是“各扫门前雪”,农民将垃圾随手倒在路旁、河道、水沟……这种千百年遗传的陋习,一直延续至今。“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是当下大多农村真实的写照。
导致农村“垃圾围村”的主要原因在于“三个滞后”:一是观念滞后。不少乡镇领导对农村垃圾治理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农村的天地广阔,扔点垃圾没关系。而农户多是把自家打扫得干干净净,却把垃圾倒在家门之外就不再进行处理,弄得到处臭气冲天,不堪入目。二是监管滞后。与城市严密的垃圾监督管理相比,农村垃圾管理一直是薄弱环节,机构、技术、人员匮乏。三是治理滞后。上级财政没有投入、乡村财政无能为力,农村是环境保护的真空地带,财政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落后、治理措施缺位,这些都是导致农村垃圾问题日益严峻的原因。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农村垃圾问题是绕不过去的一道门槛。
文汇报:破解“垃圾围村”现状,我们该怎么做?
张小明:对此,全社会都应该重视起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格局,地方政府须建立“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
如何保证这些机制顺利进行,地方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其一,统一规划市区农村一盘棋,应把农村的环境卫生纳入到城镇卫生管理体系中,农村也应像城市一样配置保洁员和必要的清扫设备;其二,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引导动员群众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积极参与农村垃圾治理;其三,要强化农村垃圾处理的政府责任,把农村垃圾管理列入对乡镇政府的考核评价体系,确立县(市)指导、乡镇负责、村级执行模式,统筹规划协调农村垃圾管理;其四,政府应增加对农村环境建设资金的投入,村垃圾的收集、分类及处置管理,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可采取“财政补一点、村集体经济挤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的方式,建立农村垃圾处理经费保障机制。这些措施做好了,农村“垃圾围村”将大大改善。
文汇报:德清县施行城乡统筹“一把扫帚扫到底”的模式,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张小明:德清县实行“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新模式,实现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创新:一是“一把扫帚扫到底”,在解决城乡垃圾统一处理的基础上,实现城乡环境管理的同步同质,走出了一条符合县域实际、具有德清特色的城乡环境管理新路子;二是“一把扫帚扫到底”,通过资源整合将分散在各乡镇、部门的环卫职能集中到城管部门,在全国率先实行涵盖城区、公路、河道、集镇、村庄五大区域的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建立城乡统一保洁、统一收集、统一清运、统一处理、统一养护,是德清县结合城乡体制改革试点的创新之举;三是“一把扫帚扫到底”,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德清县镇村环卫作业质量标准》和《德清县镇村绿化养护质量标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施一站式管到底,有效破解在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中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标准不明、管理缺位、“九龙治水”等突出问题,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德清实践。
文汇报驻浙记者 蒋萍 通讯员 刘海波 实习生 吴清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