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鸣
在5月15日“国际家庭日”即将来临之际,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昨天公布“2015年上海市民家庭建设调查报告”。调查采取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的方式,成功访问了1976位16周岁及以上的上海市民。
对于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41.2%的受访市民认为“家是家人在一起的地方”,比例最高;其次是“温馨的港湾”,为35.6%;第三是“住的地方、房屋”,为10.2%;另有9.2%的人认为“家是社会最小的细胞”;选择“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的比例最低,为3.8%。
调查显示,86.7%的受访者表示会每星期至少一次与父母亲见面或联系。80.2%的受访者知道父母亲早餐吃什么,仅17%的受访者选择不知道,另有2.8%选择不确定。表明多数人即使工作再忙,也会关心父母的日常生活,并与父母保持经常联系或会面。
然而,能经常帮助父母做家务的子女并不算多。当问及子女是否经常帮父母做家务时,41.1%受访者选择会,48.3%选择不会,10.6%选择看情况。
家庭财务管理模式应该是怎样的?是应该分开,还是不分彼此?怎样才更有利于家庭成员感情发展呢?
当问及市民家庭开支应该怎样分担时,83.6%的受访者认为是“不分你我,共同协商”,比例最高;其次是“平时AA制,重大项目共同负担”,为12.6%;第三是“你用你的,我用我的”,为3.8%。
当问及对家庭开支AA制的看法时,69.2%的受访者认为是“夫妻之间不该分你我”,比例最高;其次是“可以尝试一下”,为17.2%;第三是“理清经济账有利于减少矛盾”,为13.6%,体现了市民对独立支配各自财务的认同,某种程度上也是理性经营家庭理念的表现。
当问及如何处理夫妻间遇到的较大矛盾时,受访者的选择较集中,94.6%认为是“双方让一步,等待时机沟通”,比例最高;而选择“用拳头说话,压迫对方让步”仅为0.5%;选择“长时间冷战,等待对方让步”和“不确定”分别为2.6%和2.3%。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