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加德满都记者 宁林
“4·25”大地震过后,中国搜救队和医疗队第一时间赶往尼泊尔,随着在废墟中抢救生命的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搜救幸存者的希望渐渐渺茫,但治疗伤者的任务却越来越重。这几天记者一直和尼泊尔好友阿西姆在成都军区总医院的中国援尼医疗队帮忙,一起度过了震后极不寻常的几天。
成都军区总医院援尼医疗队的营地位于尼泊尔总理府的军营内。刚刚抵达时,从搭帐篷建病房到安置设备布置手术室,条件非常艰苦。其中,最大的难题是缺少干净的饮用水。由于地震过后尼泊尔首都机场超负荷运转,作为一个二级野战医院配置的医疗队,前后总计80吨物资又都需要空运抵尼,因此不能携带太多的饮用水。抵尼当天,每人仅能分到半瓶纯净水,但医疗队严格执行不给灾区添麻烦的要求,并未向尼军方开口。当尼军方联络官得知上述情况后,深受感动,经请示上级后表示中国医疗队要多少水就提供多少水。
生活困难可以克服,但医疗工作中的困难关系到尼泊尔群众的生命,是必须马上解决的。医疗队刚刚抵达尼泊尔时,随机携带了大量药品,但由于接诊伤病员太多,药品和医疗耗材消耗极快。于是,医疗队在阿西姆的帮助下开始在当地四处找药。然而,震后的尼泊尔不仅药品和医疗耗材急缺,而且医疗耗材多为英制,与我方携带的公制器械不匹配。为解决这些问题,医疗队在加德满都街头一家一家药店敲门询问;同时与尼军总医院联系,借工具自己动手改造耗材,甚至有些特别稀缺的医疗资源通过阿西姆动用在当地的私人关系才弄到,从碘伏到导尿管,从双氧水到氧气瓶接头,起早贪黑几天跑下来,医疗队工程人员连洗头的时间都没有。
地震过后,最多的伤情就是各类骨折。治疗此种伤情,医疗设备和技术都要过关。如植入钢板固定断骨的手术,各国医疗队都表示无法完成,已经忙得应接不暇的尼军总医院当即决定将本医院来不及处理的病人都委托给中国医疗队治疗。截至目前,中国医疗队已治疗170多名伤病灾民,其中光手术就完成了30多台。据在一边协助中国医生开展工作的尼军方人员介绍,这些手术多为骨科手术,既需要高超的医术,又需要良好的体力,最多时,在闷热的手术室中一天完成了5台,手术结束后医生累得坐在地上饭都不想吃。
除了医术高超外,中国医疗队的医德也获得了当地群众的好评。一名曾在总理府当过兵的尼泊尔老人经中国医疗队手术后,为和同样受伤的妻子团聚,将被转往尼泊尔地方医院。当阿西姆告诉他会被转院时,老人问阿西姆:“我离开了以后我会好吗?那个医院和这个医院一样好吗?我真的会好吗?”当阿西姆再三向老人表示他一定会康复后,老人才恋恋不舍地表示同意。
中国医疗队抵尼后,我驻尼大使亲自赴驻地慰问,并组织尼泊尔中资企业协会对医疗队提供必要的帮助。当得知医疗队的餐食主要靠赴尼时携带的腊肉,缺少新鲜蔬果时,大使馆和当地中资企业迅速为医疗队送去了水果、蔬菜,极大地改善了医疗队的工作、生活条件。一名尼军官向记者表示,在中国交流时就听说过一个词叫“双拥”,现在亲眼看到了,终于明白了这个词的意思!(本报加德满都5月5日专电)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