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陈青)我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由复旦大学牵头的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山东大学课题组,共同开展了“老龄化对医疗卫生的挑战研究”,昨天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老年性痴呆患病率为5.9%,且呈上升趋势,到2020年患者人数将达1020万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高出正常人群的10%—20%。
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衰退,失能比例有所增高。截至2010年底,中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年人口约3300万,占总体人口的19%,到十二五末将达到4000万。而其中2.9%的老年人不能独自出门,6.0%很难听清楚,21.6%需要别人提高说话声音,13.5%说话有困难,23.1%视力存在中度困难,4.8%视力存在极度困难。与此同时,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年人伴随着的心理健康问题凸显。2012年,城市空巢老年人抑郁症状产生比例为52%,高于一般人群10%-20%;农村空巢老人比例达到80.5%。我国大陆地区65-74岁的老年人群中,自杀率为37.34/10万人。
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越来越长的空巢期,致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渴望得到精神慰藉和关怀。课题调研分析显示:29.7%的老年人需要物质支持,27.9%需要精神关怀。
课题组报告说,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与实际养老服务需求相差甚远,具体表现为医疗与养老分离,养老机构少,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截至2014年底我国现有养老床位494万张,平均每千名老年人床位24.4张,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40张),也低于我国十二五规划的(35张)。
课题组专家提出四方面的建议:一是建立政府主导的老年人收费或者免费医疗照顾制度;二是建立基于社区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三是针对老年人存在残疾、失能、失语等情况,可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四是完善基于社区的老年人的心理卫生服务等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此外,大力探索建立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建立医联体等。
具体内容包括:可考虑对65岁以上老人实施基于社区的基本医疗服务免费(定额免费)照顾制度,为老年人提供最后一道“安全网”;依托社区医疗机构和养老护理机构开展老年医疗护理保险试点,在此基础上依托二三级医院开展医疗专护试点,逐步建立多层次长期护理服务模式;建设基于社区的老年人心理卫生服务等社会支持服务体系,鼓励非营利组织参与养老支持工作,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社区老年设施建设;整合现有资源,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设立老年人日间照料室,增加日间照料床位;整合利用辖区内的养老服务机构,设立养老服务站点,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和精神文化服务;探索“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设养老病床。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