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朱氏家训】
仁、义、礼、智、信是古老朱子家训缩要,演化于现代,认真做事,快乐行医,清白做人
清明节,64岁的朱鼎成没有举家投入“扫墓大军”——他在家准备了一桌饭菜,97岁的母亲上座,摆出父亲生前最爱看的书。
朱鼎成现任华东医院推拿科主任,其父乃一代宗师朱春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朱氏一指禅推拿疗法”创始人。朱氏家谱记载,朱春霆为宋代理学家朱熹后裔,第二十六世孙,家族中诞生了50多名中医。
几度春秋,可窥见这个家族的辉煌,但记者眼前,分明是平凡恬淡的上海人家。朱鼎成说,忘不了鲁迅的一句话:一个人如果不活在别人心里,那他就真的死了。
“格物致知、实践居敬”
作为朱熹长子朱塾这支的后裔,你会从旁人很多描述中听到这个家族浓厚的儒家传统:子女重孝、交友有信、与人仁善、谦逊有礼……而在这些背后,是这个家族特有的一股做事做到极致的认真劲。
七代为医,嘉定朱氏的家底不薄。朱鼎成说,父亲朱春霆当年算是翩翩少年,但谁会想到17岁那年,爷爷去世,他经人介绍跑到上海南市九亩地(今露香园路附近),师从一指禅推拿名师丁树山,走上了清苦的学艺路。
一指禅原是佛教禅宗用语,后作为少林武术中推拿术的一种,相传为1400多年前禅宗鼻祖菩提达摩所创。
为练一指禅,朱春霆每天鸡鸣即起,练习达摩易筋经。早餐后,又要在师母缝制的米袋上练习一指禅推法:将双手拇指按定在米袋上,腕关节为枢纽带动掌指、拇指关节作有节律的屈伸运动,要求力透米袋。
朱鼎成回忆起儿时练功情景,“每天要在米袋上练4小时,拇指要求每分钟120次的频率摆动。日复一日,米袋中的米粒要碾碎成粉,但棉制米袋不破,这才叫力透米袋!同样地放在人身上,力透穴位,疏通经络。”
十多岁的孩子常常练得手指化脓、指甲脱落。但,师傅对练功要求极严,徒弟稍一偷懒,就用鸡毛掸打。整整3年苦练,朱春霆练就一指禅绝技,名噪一时。
1956年,朱春霆创立新中国第一所推拿学校,创建华东医院推拿科。朱春霆目前是唯一载入《大辞海》的推拿医学家,被喻之为我国中医推拿学科泰斗、当代一指禅正脉宗师。
在朱鼎成的诊室,徒弟们如今依然要练习“力透米袋”等指法。正是如此,真正掌握一指禅的人不多,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很少人还有这份恒心。
但,朱鼎成有他的坚持。朱熹的教育理念是:“格物致知、实践居敬”,对朱家人来说更像是为人做事的信条,认真、执著。
世风不侵的“儒医家庭”
秉承“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理念,从朱鼎成上溯七代,家族开始走上行医之路。200年间,家族一共诞生54名中医,还不包括西医、护理人员。
朱门医生不仅讲究医术,更重医德。朱鼎成的记忆里,当年遇到日本兵进犯,举家四处逃难躲避,结果“爸爸搬到哪里,一群病人就跟到哪里。”兵荒马乱的时代,一群村民跟着一个医生走,这是多么大的信任啊!
朱鼎成的母亲97岁,至今与他住在一起。朱鼎成说,“百善孝为先,我的父亲也是这样对长辈的,到了我们也跟着这样做。”
翻阅朱氏族谱,家学渊源深厚,新中国后考入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名校的比比皆是。在这个传统家庭,百善孝为先、尊师重道、有德谦逊、清白做人等中国传统以最鲜活的方式保留着,并不断传播出去。
饱读群书,又有求新之智
朱鼎成在诊室与记者开聊。他说,朱子家训有云: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他自小便跟随父亲读书,遍览《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书,其中《黄帝内经》更是看了不知道多少中外版本,说是“书痴”不为过。朱鼎成自言怀念父亲有一个极为朴素的方法:看父亲写的书,看父亲看过的书。
效法先祖,给朱氏潜意识的一个奇妙烙印恰是:法古,但又有求新之智。如今朱鼎成坚持要徒弟练书法。朱鼎成相信,书法与一指禅紧密相连。从小在方砖上用水练习写字的他,对父亲的书法更是仰慕。朱春霆自幼苦练二王书法,医案写得铁画银钩,力透纸背。他的推拿练习十字诀“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就借鉴了执笔的法则。
到了朱鼎成这里,开明的家庭氛围让他广泛涉猎各类兴趣,手风琴获得过大学校园一等奖,水彩画、素描、美声唱法都有造诣。他始终认为,医生不仅要有医术,还得有底蕴,他们家的为医之道还有一个鲜活总结:医德、医道、医术、医趣。以医趣,尤为精妙。试想,如果一个医生自己都不快乐,怎么给别人看病,给别人带去快乐?这个医学之家有一个朴素的生活信条:人生不在物质,而在兴趣。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