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 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之一,HHMI国际青年科学家,长江学者,也是2015年国际蛋白质学会(Protein Society)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2014年,颜宁研究团队在世界上首次成功解析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初步揭示其工作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在人类攻克癌症、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探索道路上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徐英瑾 专长心灵哲学、语言哲学、宗教哲学、维特根斯坦研究。
结构生物学之美
■颜宁
如果现在要问“有人不知道牛顿三定律吗?”大家肯定都回答“知道”。但在几百年前,这确实没什么人能懂。所以,科学虽然说起来非常高大上,但作为科学家,我们所对待的每一部分都是非常细节的。不能说渺小,但确实可能只有你一个人在乎。在一段关于细胞和蛋白质的视频中,内容很丰富,但每一位科学家可能穷其一生,也只能贡献出其中的某几秒,甚至只是几幅画面。某一位科学家一生做的事情,但对于别人来说,却只是1秒时间能看到的东西。
我们的所见更新我们的思维,甚至冲击我们的世界观
人类一直在探索世界,但是不管从时间纬度还是从空间纬度,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常常依赖于视觉。而结构生物学的目标,就是把这些分子和细胞内部各种活动的过程呈现在大家眼前。这是我们结构生物学家做的第一件事情。
所有的物质都有自己独特的内部结构,比如海盐。古人眼中的盐大约就是白花花的一片,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是晶体结构;用显微镜可以看到每个晶体中分子有规律的排列。如果用晶体学衍射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到盐颗粒内部的钾、钠和氯离子的规律排列。正是这样的发现,革新了我们对化学的认知,于是就有了化学键的概念。所以视觉常常会冲击我们的思想,冲击我们的思维。
如果我们看人和蝙蝠的照片,会觉得完全不一样。但是如果看人和蝙蝠的骨骼解剖图,我们会发现两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那么人和瓢虫、人和酵母、人和大肠杆菌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观察蛋白质序列就可以发现,无论是大肠杆菌蛋白质还是人源蛋白质,居然长得一模一样,这似乎在验证着,好像我们确实是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所以,正是我们看到的事情,更新了我们的思维,甚至会冲击我们的世界观。
可以说,分辨率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并不断改变我们的思维,这就是所谓的科学改变生活方式和科学改变态度。不同的分辨率可以展示出不同的信息,而越来越高的分辨率,使我们有非常强大的手段可以去探索物质的结构。
生物学的发展有赖于化学、物理等学科提供的工具
到底什么是结构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发展到今天,研究对象已经细化到我们细胞里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我们通过解析生物大分子的空间三维结构,理解他们的功能及工作机理。所谓生物学就是不同分辨率层次上的结构和物质,我所研究的结构生物学是原子分辨率上。
对结构生物学家来说,我们做基础科研的,可以说是在享受特权,事实上是在利用纳税人的钱去探索世界奥秘,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虽然客观上也会造福人类。科学研究的应用往往客观上会造福人类,比如结构生物学的重要应用方向就是药物研发。但是从HIV药物的研发可以看出,研发新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为我们面对的往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而且其中的特异性也很关键。我现在一听说有哪些新药,我会在心里问一句:真的吗?你是真的创新出来的药吗?会这么容易吗?其实我们自己稍微经历一下就知道,完全做一个新药没有十年二十年是很难的。
结构生物学的研究目标之一,在于揭示物质本身的结构并且理解它的功能。在三维结构中,每个原子都有自己的空间坐标。但还有一些物质是四维结构的,比如蛋白酶。最经典的是染色体,他们在三维结构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更为复杂的折叠,形成四维结构。
我们在研究结构生物学的过程中,经历了物理和化学技术的革命,可以说生物学每次进步基本上都有赖于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包括计算机科学甚至数学等等学科的进步。这些学科都为结构生物学提供了工具。但是生物学还远远没有到达为其他的学科提供工具的地步。因为只有当一个学科非常成熟了,它才能变成工具,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在还有那么多人在研究生命科学,因为我们对生命的理解还很粗浅。
科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给我带来幸福感
科学研究常常是做出来的时候一看,会由衷地感到,真的很美。我看到的世界就是各种原子、分子组成的世界,在我看来就是非常美的世界。
很多人问我,你愿意做科学是因为你对它有兴趣吗?我是真有兴趣,但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成就感的推动而产生对它的兴趣,产生了真正的喜欢。当我看到自己实验成果的一瞬间,常常感到欣喜异常。
现在中国的基础科学可能真的是刚刚起步。现在的基础研究投入其实已经有了比较多的增长。上世纪80年代,一个自然科学基金只有两万块钱,现在已经到了百万级。基础科研一定是依赖于经济发展,而我们又有大批的人接受良好教育。科技发展又使得新发现的门槛都变得比较低。我确实感到现在是前所未有的好时候,中国自然科学起步应该从我们开始。对我来说,我所期待的研究上的突破,可以以三年或者十年为一个时间轴,允许自己失败。
科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座如果有在做科学的,我还是想分享对我自己影响比较大的几句话——
第一,做科学的人是一种荣幸,你其实在跟神对话,因为你是一直在寻求自然界的真谛。我们知道自然界的规矩实在太多了,我们其实现在做的可能都是盲人摸象,整个大自然就是一个拼图,我们只是其中一小块。
第二,判断你自己适不适合走下去,就看你在做的过程中是否有幸福感,当然这个幸福感不是时时刻刻的,中间会有很多障碍,但当你跨过那一关,再回过头来看,尽管那个幸福感可能只是瞬间,但是你会觉得很值。
第三,我们大家所有人出身不一样,但是我们的归宿都是一样的,这一辈子你怎么过?你想知道哪些?你最愿意为此做什么?
无论你选择科学还是其他,最重要的是寻找你的幸福感。
哲学和科学总是相互影响
■徐英瑾
结构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内容,使我一下子联想到很多伟大哲学家的想法。颜宁的演讲好像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结构,一个是美。但我听下来还有一个潜在的关键词,分辨率。
哲学家喜欢说看,尤其是希腊哲学家。但柏拉图就教导我们说,我们看到的所有这些事物都是有问题的,都是某些东西照在阳光上,照在墙上的阴影,我们看到的都是阴影,而不是事物本身。换言之,我们肉眼分辨率太低。
在很大程度上,如果按照克里特的观点,世界是由原子构成,虽然这个原子不是他看出来的,但是他对原子事物构成方式是有理解的——不同的原子由一种机械方式来控制,然后产生了很多东西。柏拉图晚年有一个文本很重要,他“猜”到整个世界是由一种基本的数学形式来建构。因此这个世界归根到底是看的,分辨率不够等以后的人再说。
但是柏拉图对于看,也是抱着一种非常暧昧的态度,他一方面觉得看很重要,另外一方面认为看不重要,因为他认为,看到的东西都是经过眼睛的过滤,而真正的东西可能是要通过思维获得的,所以他在这里陷入了某种两难——一种是看到很重要,存在被感知,另外一种是康德的观点,认为我们看到的就是个现象,世界的本身就看不到。
就生物学上看,近代科学发展对于文化发展来说很重要,甚至会产生重大影响。其中一个是17世纪显微镜的出现。当时科学家把显微镜下很多跳蚤的毛全部都画出来,订成图册广为传播。这对大家的文化和心理造成了重大冲击,以至于很多人都想办法精确设计,画的更精确,这是一个革命性的事件。
科学的发展,在哲学上也产生了一些很好玩的结果。比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记忆和科学是不一样的,记忆好像是更低等的东西,记忆本身有一个外在的东西。但科学研究就要看这个外在的东西——看的话可以记住,而这个记忆本身又构成了科学研究的基础。这就完全颠倒了古希腊人对于记忆和科学的关系。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