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描写18世纪法国王后玛丽的《绝代艳后》获得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此后,《伊丽莎白》《公爵夫人》《年轻的维多利亚》等古装片连续获奖,将评委们的复古情结宣泄到了极致。
本报记者 童薇菁
眼下最热的影片莫过于迪士尼的新版《灰姑娘》,尤其是其中的服饰为影片增色不少。甚至有评论说,这是银幕和时尚界的一次完美互动,《灰姑娘》将成为下一次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的有力竞争者。
不过近年来奥斯卡金像奖因为缺乏新意而备受争议,《灰姑娘》如果入围,或许更因为它是一部“古装大片”。虽然代表了学院派的审美力量,但奥斯卡获奖名单却流露出一股保守陈旧的气息。这一点不仅表现在“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男女主角”这些最受关注的奖项上。“最佳服装设计”也积压着几十年的灰尘——非年代剧、魔幻剧不能得奖。设计师们早已深谙评委的口味,奥斯卡的衣帽间,塞满了中世纪的长袍铠甲、洛可可的花边蕾丝、维多利亚时代的鲸鱼骨和束胸……
奥斯卡自1967年正式设置“最佳服装设计”至今已近50年,但只有寥寥数次是将奖项颁发给了“现当代设定”的戏服。打开好莱坞的衣橱,一股陈旧气息扑面而来。“最佳服装设计”不仅是古装剧的秀场,更像是一场几个人的得奖游戏。每一年获奖的设计师,谁不没有三五座小金人?每一年的提名名单,年来年去就这么几个人。这座小金人就在这些奥斯卡“资深”赢家手中不断流转。转来转去就那几名设计师,垄断了好莱坞银幕上的穿衣风格。
果然,不出所料的是,获得今年第87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依然是一部年代剧!设计师米兰拉·坎农诺也已是第4次捧起小金人。
就是固定的几位设计师,奔着得奖而去
电影服装设计,是一个很现实的领域。“像《魔法黑森林》、《沉睡魔咒》……这些服装的设计就是奔着奥斯卡去的,通常他们都能分到很大的预算。”影片《塞尔玛》的服装设计师鲁斯·卡特难掩失望的情绪,“谁会给一部聚焦美国社会问题的严肃题材那么多关注呢。”卡特的语气中不乏“嫉妒”,但无可否认的是,“服装设计”这个奖项,的确就是在几个固定的设计师手中来来回回,他们所接手的创作任务也通常都是豪华的制作阵容和超大的预算规模。
这些今时今日获奖的设计师们,谁不是该奖项的常客?谁没有三五个奖杯与提名?凭《布达佩斯大饭店》捧起今年奥斯卡小金人的意大利女设计师米兰拉·坎农诺,在此之前曾三度获得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本届已是她的第9次提名了。坎农诺的出道作品《发条橙》大众耳熟能详,剧中黑帮混混们穿着连体秋裤、带着礼帽,充满怪诞的服装语言令人无法忽视。随后,她和导演库布里克合作了《巴里林顿》(1975年),并夺得了她人生中第一座奥斯卡奖杯;1982年的《烈火战车》和2006年的《一代艳后》则分别为她拿下第二、第三座“小金人”,《一代艳后》中浓郁的洛可可气质甚至一度在时尚界回潮。
另一位名叫桑迪·鲍威尔的设计师也是资深赢家,曾三获奥斯卡金像奖——《年轻的维多利亚》、《飞行家》、《莎翁情史》中精制唯美,富有年代特征的服装都是出自她之手。
有时尚界人士表示,这个圈子其实就这么几个人的游戏。在早期电影史上,一个女演员拥有服装的多少,决定了她的上镜次数。但随着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当女明星们忙着拍戏,再也没时间逛时装店买衣服时,专门的电影服装设计师才应运而生。此时,一个名叫伊迪斯·海德的女设计师进入了电影人的视线,她长期为导演希区柯克设计戏服。这个一辈子顶着圆润齐刘海和粗框眼镜的小老太太,至今保持着35次提名,8次获奖的“世界纪录”。她设计的服装赢得了很多女性的青睐,伊丽莎白·泰勒、英格玛·褒曼、简·芳汀等都是她的“拥趸”。在还未与纪梵希相遇之前,伊迪斯·海德曾亲手为奥黛丽·赫本打造了“幸运之裙”。赫本凭借《罗马假日》的出色演出,获得了1953年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在颁奖典礼上,赫本身着的象牙白蕾丝裙,就是她在电影《罗马假日》中的戏服,由海德亲手设计。电影中,这套礼服是一件长袖连身裙。而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海德将上衣部分做了修改,变成了露背礼裙样式。这条裙子也是海德最后一次为赫本制作礼服。因为当《罗马假日》拍摄完之后,赫本就在巴黎遇上了纪梵希先生,并和他签署了协议,此后只有纪梵希才能为她设计礼服。
当大批量成衣进入电影市场后,对于服装设计的理念也有所改变。在得奖之外,盈利或许才是根本。最成功的营销案例当属2014年的《伟大的盖茨比》。饰演黛西的凯瑞·穆里根以剧中人物的造型登上了时尚杂志《Vogue》的封面。普拉达高级成衣借剧中戏服办起了巡回展览,同时推广他们的奢华手工技艺。珠宝品牌蒂芙尼则在影片上映之际推出了以“黛西”为灵感的系列珠宝。虽然服装设计师不会自成品牌,但他们却具有吸金的能力;虽然“最佳服装设计奖”是不受关注的奖项,但永远不会被轻慢。“盖茨比”是伟大的,无论是在2014年,还是1974年,它都将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紧紧抱在手中。这场高级成衣营销的成功,让《伟大的盖茨比》的命运,比2006年的时尚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好得太多。
1980年至今“现当代”服装得奖不满10次
“最佳服装设计”的创立起点要追溯到1948年。彼时,彩色电影刚刚露出萌芽,黑白电影依然是市场主流,起初有13届各颁发黑白片与彩色片两项服装设计奖。随着黑白电影的式微,1968年两奖合二为一,便产生了现代“最佳服装设计奖”的雏形。1967年,这支属于电影服装设计师的“小金人”才被正式固定下来。
值得玩味的是,后来的50年里,几乎所有最终获奖的作品、以及绝大部分的提名作品,都属于年代剧、古装剧、魔幻剧的范畴,凭借现代剧得奖的屈指可数。这种情况至上世纪80年代起更为明显,除了《爵士春秋》(1980)、《沙漠妖姬》(1995)、《芝加哥》(2003)这三部歌舞类电影外,当代服饰几乎与该奖项绝缘。若一定要多算几部的话,也只有《烈火战车》(1982)、《英国病人》(1997)、《泰坦尼克号》(1998)、《红磨坊》(2002)、《了不起的盖茨比》(2014)这些当代题材的电影勉强凑数。
在今年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摘走该殊荣后,美国影评人士撰文称,“好莱坞青睐的衣服,就是膨胀的裙装,这似乎已成为评审中的潜规则。”的确,打开近几年的得奖名单可以发现,一袭纸醉金迷、奢华迷离的贵族生活,就在王女贵妇们的裙角边遍蜿蜒开来。2007年,描写18世纪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传奇一生的《绝代艳后》、2008年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2009年18世纪后期英伦风格的《公爵夫人》、以及2010年《年轻的维多利亚》和2013年的《安娜·卡列尼娜》,都见证了这种复古趣味的流行。
“在这个行业中,人们早就习以为常甚至懒得多说什么了。时代剧、音乐剧是作秀的最好平台,只要砸钱进去就能有所斩获。”《飞跃疯人院》的服装设计保罗·希尔伯特说到。《法律与秩序》的服装设计者詹妮弗·冯·梅豪斯赞同希尔伯特的说法,“以现代戏服取悦评委将越来越困难。因为古装剧、时代剧在审美的距离上有优势,观赏者比较容易就能发现其中的不同。但要细细评赏来源于生活中的一件戏服,反而是困难的。”
这是一场“双重标准”的游戏。当2008年的《伊丽莎白》折桂“最佳服装”后,有学者表示,在这场关于伊丽莎白时代的盛宴中,穿起的却是爱德华时代的服装。争论随之而来,但似乎越喧嚣越有趣,因为人们永远不会去关注《少年时代》中每一年流行服装在剧中随时代的变化是否合乎真实。现代戏服在风格化、辨识度、制作难度上都不如古装片那样容易显山露水,当大众被淹没在一大堆陈旧的、古老的戏服中时,评委会也随波逐流。反观历史上那些打败年代片、古装剧的电影,几乎清一色都是歌舞剧类型,而1994年拿下该奖的《沙漠妖姬》如今看来依旧很夸张,靠异装癖在那年打败了三部年代片。
风向保守的背后是态度保守?在第87届奥斯卡得奖作品《布达佩斯大饭店》之外,另4部作品提名《性本恶》、《魔法黑森林》、《沉睡魔咒》、《透纳先生》也是时代剧。当评委们一致说着“曾经才最美”时,难掩的是创作的乏力、审美能力的退化和思维的怠慢,这种酸溜溜的气质,与电影工业的发展却是背道而驰的。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