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在《失孤》中扮演15年来始终在路上寻子的农民。
■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
关于电影《失孤》,刘德华有句话值得玩味。“若我是资方,不会投给这部电影。”他实话实说的理由在于,一部画风虽细腻但叙事并不完整、情绪有些克制的文艺片,应该不是市场的宠儿。但不投资不等于不参演。结果,由他饰演寻子老农民的《失孤》上映才2天,8000万元票房滚滚而来。如此开画势头,高于同时上映的好莱坞系列电影《飓风营救3》。影评人们于是齐呼,一部文艺片有了商业片的叫座势头,更多人很直白——有刘德华,就是派出了商业名片;无刘德华,文艺片还是以往那个曲高和寡者。
一个刘德华,足以成为文艺片与商业片的界线吗?或换种问法,华语片导演敢不敢脱离刘德华或者明星大腕便以文艺片博市场?
因为节奏缓慢,又常常致力于探讨人性等深刻晦涩的主题,文艺电影长久以来都贴着“小众”标签。在这方面,不少文艺片导演都有切肤之痛。当年,贾樟柯夺得威尼斯金狮奖的《三峡好人》国内票房不到100万元;从柏林捧回金熊奖后,《图雅的婚事》在内地市场也仅有200万元进账;之后,《星空》《转山》《钢的琴》等一大批口碑不俗的文艺片,集体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命运轮。但近两年,随着《梅兰芳》《二次曝光》《白鹿原》《归来》《白日焰火》纷纷突破亿元票房,文艺片的命格仿佛陡然转变。一些华语片导演开始笃信,只要有明星主演加持,文艺片在市场上就有能力叫板商业片。
“从无人问津到有人捧场,与其说有投资方掏钱让明星坐镇,不如看成是中国电影观众的差异化成长。”清华大学影视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教授分析说,“中国观众一方面多的是看‘古惑仔’电影成长起来的小镇青年,另一方面也有相当一部分受过真正美学熏陶的人。而在后者的评判体系中,明星不是最紧要的,影片质量才是第一要义。”在他看来,《黄金时代》在市场上的铩羽而归恰能证明,文艺片要想拉拢观众,明星未必管用,影片才是根本。
回到《失孤》,这能算一部好片吗?平心而论,直到刘德华与井柏然一路走到成都之后,电影才变得有意思起来。而之前,初次当电影导演的彭三源仍沉浸在新闻纪录片的感觉中。“天意妈”的游荡,刘德华的港式普通话,警察叔叔好人好事的报道体……不少人在腹诽“《失孤》与《亲爱的》之间差了多少个赵薇”。然而,当这对看起来不搭调的一老一少突然之间如父如子,就像情感与情节终于找到彼此,整部电影忽而流畅起来。此后,这一路的树滋润了,山青翠了,人也生动了。只是,此时影片已过半,观众们只有捱过前半部分的冗长别扭,才能享受姗姗来迟的沉稳而飞扬。
同一部电影,前后两种观感。可见,刘德华不是口碑的必选项,明星也未必文艺片的票房灵药。一部并不完美的《失孤》能让观众掏腰包进影院,老天王只有第一波的号召力,接下来的还得靠口碑发酵。《失孤》若能延续前2天的好势头,归根结底凭的是影片思考与解剖的勇气,是在娱乐至上的国产影市里难得的温暖与诚意。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