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当美国摄影师罗伯特·科尼利厄斯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自拍照时,人们从未想到,“自拍”会成为一项潮流。将自己完整地“放入”一片风景里,“自拍杆”被视为一项革命性的发明。它能够在20厘米到120厘米长度间任意伸缩,只需将手机或者相机固定在伸缩杆上,通过遥控器就能实现多角度自拍。不过近来,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博物馆,却开始对这项入选《时代》杂志2014年最佳发明榜单的“自拍神器”说“不”。
捍卫安全与体验
“前往首都华盛顿各大国家博物馆参观的游客注意,今后在馆内将不得使用‘自拍杆’。”美国史密森学会3日宣布,禁止游客在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等旗下博物馆使用这一“自拍神器”。史密森学会是美国政府资助、半官方性质的第三方博物馆机构,管理着19座博物馆和美术馆,去年接待游客超过2800万人次。
对安全的考虑是博物馆说“不”的一大理由。“我们鼓励博物馆游客自拍并分享他们的经历——但把自拍杆放在包内。为了保护游客和博物馆展品、尤其在人员拥挤的情况下。”史密森学会发言人约翰·吉本斯说,在他印象中,这是史密森学会多年来第一次修改《参观须知》。出台这一新规定是防患于未然。
“我们不想把所有艺术品都放进玻璃罩。”华盛顿国家艺术馆的首席公共信息官德博拉·齐什卡说。该博物馆已悄然执行对“自拍神器”的禁令,把它正式加到《游客指南》上。
世界其他一些大型博物馆,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昆士兰美术馆、国家肖像博物馆等也做出了类似决定。此外据法新社报道,巴黎的博物馆也在谨慎观望。卢浮宫开始担心展品安全,展出现代艺术的蓬皮杜中心也打算封杀这根小棍。
更深层次上,一些学者认为,博物馆长年致力培育的精神文化——“慢文化”遭到了秩序性的破坏。“博物馆不是游乐园和商场,而是一个严肃、安静、让人沉思之地。博物馆应该禁止某些扰乱秩序和宁静氛围的行为。”英国《卫报》评论家乔纳森·琼斯表示,“面对艺术作品,我们应该怀有起码的尊重。”
大多数人都声称自己享受博物馆悠远的“慢氛围”,参观博物馆是精神享受而非完成一项任务。但一项统计显示,游客停留在一件艺术品前的平均时间仅为15到30秒。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帕威尔斯基指出,事实上一些游客就是喜欢快速参观,或对着永恒的杰作按下快门。当然,如何体验博物馆是个人行为。但帕威尔斯认为,如果我们选择慢下脚步,找到一件有共鸣的艺术品,细细欣赏几分钟,会发现更有可能与艺术、与同行的伙伴、甚至你自己产生联系。
“自拍无罪”
如何在保护那些无价之宝的同时,把藏品尽可能展示给更多的观众?《纽约时报》一篇文章认为,博物馆一直挣扎在这样一种固有矛盾之中。一方面,他们为游客们设置了形形色色的“禁令”,比如芝加哥艺术学院不允许游客带花、包裹或气球入内,金贝尔博物馆要求游客离艺术品一英尺远。另一方面,博物馆有时候也显现出一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宽容”,比如对日益高涨的“自拍潮”。
近来,一个名为“博物馆自拍日”的话题走红推特。在短短几小时内,该话题收到了4300万关注和超过6500条图文推送。参与“自拍日”的不仅有游客,还有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有的游客甚至为博物馆中的文物拍“自拍照”。“简直是一场灾难。”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就此撰文批评,认为这种“喧闹”破坏了博物馆悉心维护的“慢文化”。
但支持者们仍然认为这大大增加了博物馆的活力和人气。游客“自拍”也让博物馆从中获益:增进游客与艺术的感情,为博物馆免费做宣传。一些博物馆显然已注意到这一点。去年,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举办了美国艺术家杰夫·昆斯的回顾展。工作人员向游客们分发卡片,上面用大写字母写着一行醒目的字:“昆斯的作品很适合自拍!”
一些人认为,博物馆的潜台词其实是:自拍没问题,但别用“自拍神器”。对此,诺阿·拉切斯塔,美国一家照相配件公司iStabilizer的负责人认为,既然自拍无罪,“自拍神器”也没必要受到“监视”。这家公司从2011年起已生产了15万根“自拍神器”。他对《纽约时报》说,“有问题的不是自拍神器,而是使用者的行为”。如果博物馆认为自拍是一种免费广告,他们应该鼓励游客拍出更好的照片。毕竟,如果少了“自拍神器”这样一根细长的小棍子,对于艺术细胞不见得多么丰富的普通人来说,博物馆之旅会少很多乐趣。
好莱坞演员詹姆斯·佛兰克是“自拍文化”的坚定捍卫者。他认为,那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而不是虚荣的标记。“自拍就像是看着对方的眼睛说‘你好,这就是我’。”“文字对话可能不足以传达你的感受,而自拍能在瞬间将一切展露无遗。你的感受,你在哪里,你在做什么。”他在一篇专栏文章中写道,“自拍是我们的化身:这些‘迷你自我’让别人多了解我们一点。”类似意义上,在支持者看来,“自拍神器”同样有助于让那些看起来高冷的博物馆带上点“人间烟火味儿”。
肖像名画玩“自拍”
丹麦业余女摄影师奥利瓦·慕斯在造访丹麦国家美术馆时,发明了一种创意“自拍”,她把智能手机放在古老的历史肖像画面前,画中的人物就像在自拍一样。她将照片汇总到了微博客里,开了一家自拍博物馆,结果大受欢迎。
慕斯表示,最初自己只是取乐,但是后来发现,这样简单的一件事情能够改变这些画中人物的性格,让这些人物的面部表情表达出新的意义。
■文汇报记者 吴宇桢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