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鸣
现在,如果你需要叫一辆车,可以安然坐在家里或办公室里,轻点手机,通过“滴滴打车”或“快的打车”发出需求,片刻便有车开来接你;或者提前在打车软件上预约时间,就会有车按时接送——目前,已经有过亿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的出行变得更具有确定性,而仅仅在一年半之前,几乎所有人都是采取“电召”或站在路边“扬招”的方式叫车。
最近,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公开发布《2014年移动出行白皮书》(以下称“白皮书”),客观详尽地展现了2014年移动出行应用给国人出行方式带来的变化,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移动市场监管现状、移动出行发展前景评估等内容。
平均候车时间5.4分钟
白皮书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移动出行应用累计账户数量达到1.72亿;但打车软件总体用户数仍不到全部打车群体的15%。公众使用移动出行应用的打车成功率约为85.8%,而上年同一时期的调查数据仅为76.8%;使用移动出行应用的平均候车时间约为5.4分钟,上年同期调查数据为6.1分钟,而不使用移动出行应用的平均候车时间则为9.2分钟。
移动出行应用的用户分布较为集中,从省份来看,北京、山东、辽宁的用户数量最多;从城市来看,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和部分省会城市用户数量较多,一二线城市用户占总体的82%。移动出行用户最为集中的前5名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沈阳、杭州、广州。一般来说,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大,用车需求更多,同时这些地区的公众消费水平也相对较高,用户对移动出行应用等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也更高。
六成以上的用户因时间约束或位置偏僻选择叫车出行。调查显示,用户选择手机应用叫车的主要因素是:时间紧张,需要尽快出发,占比63.6%;其次是位置太偏,乘坐公交或地铁不方便,占比59.8%。因上下班通勤使用移动出行应用的用户仅占18.8%,通勤时段的移动出行市场仍有待培养。超过六成的用户首选移动支付。调查显示,63.2%的用户首选微信支付、支付宝等支付车费,14.7%的用户首选现金支付,另有22.1%的用户选择“视情况而定”,这说明经过前一阶段的用户补贴行动,用户已逐渐形成移动支付习惯。另外,在此次调查中,有24.1%的用户表示自己会经常使用代金券或积分兑换的方式支付车费,这表明在“后补贴时代”,通过多样化的打车优惠措施,移动出行应用正在逐步锁定核心用户。
出租车空驶率下降10%-15%
白皮书认为,移动出行应用的普及,在方便公众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此次对2298名使用移动出行应用的出租车司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出租车司机使用打车软件后,空驶率明显下降了10%-15%,仅此一项,每位司机每月就可减少油费支出1000多元。以此推算,全国约有150万辆出租车,出租车空驶率下降10%-15%,每年最多可减少碳排放729万吨,相当于6.07亿棵树的全年生态补偿量。
专家预测,随着移动出行服务的快速发展,2015年使用私家车作为个人通勤代步工具的需求将减少10%-20%。随着移动出行应用的推广,全国可减少1000万辆私家车的上路行驶,这将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预计日平均拥堵时间将比2014年下降28.1%,一二线城市的下降幅度可能更加明显。未来,在上下班通勤出行时间内,通过移动出行应用的影响和引领作用,私家车的使用将衍生为拼车、租车等多种形式,成为公共交通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移动出行应用通过用户补贴、司机补贴等方式快速培养了用户使用移动支付、采取计划出行等习惯,改变了国人出行格局,有助于智能交通大数据的进一步发展。如今,共享经济大有颠覆传统消费模式之势,移动出行应用正是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据推算,预计从现在到2020年-2025年间,移动出行市场容量还将有10倍以上的巨幅增长。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