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3日,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布设在四川鞍子河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公布了其在于10月24日拍摄到的一组野生大熊猫母子照片。
国家林业局2月28日召开发布会公布了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相隔10年一次的最新调查显示,全国野生和圈养的大熊猫种群数量均有增长,其中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864只,圈养的大熊猫375只。不过,如何保护和恢复那些被高速公路、高压输电线等人为干扰而割裂的栖息地,仍是保护大熊猫面临的主要问题。
种群数量增加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在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864只,不包括1.5岁以下的幼体,比第三次调查时增长了16.8%。其中,四川省1387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4.4%,四川无论是种群的数量还是种群的密度都处于全国最高水平。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375只,比上一次调查增加了211只,增长128.66%。陈凤学介绍,这次调查始于2011年,历时3年,投入2000多人,完成调查样线20513条、植被调查样方11901个。
从栖息地保护上看,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现有258万公顷,增长了11.8%,潜在栖息地91万公顷,增长6.3%。从地理位置上看,栖息地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7个市(州)、49个县(市、区)、196个乡镇。
与第三次调查相比,大熊猫分布区新建保护区27处,新增面积118万公顷,有大熊猫分布和栖息地分布的保护区数量67处,总面积336万公顷。这些地区将现有66.8%的野生大熊猫和53.8%的大熊猫纳入了自然保护区网络。
陈凤学分析说,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长与栖息地保护工作密不可分。中国在大熊猫栖息地及其周边的区域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中上游的防护林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对大熊猫栖息地和自然保护区植被的恢复、主食竹资源的生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栖息地风险
随着人为干扰因素的增加,大熊猫的栖息地保护成为目前主要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野外种群被分割成33个局域的种群,其中有一些种群的数量少于30只。目前有24个局域种群具有较高的生存风险,涉及大熊猫223只,约占野外种群总量的12.0%,具有灭绝风险的有22个,特别是有18个小于10只的局域种群,具有高度的灭绝风险。
栖息地的碎片化主要来自于道路和高压输电线建设。调查认为,大熊猫栖息地内存在的大型干扰包括水电站319个、道路总里程1339公里、高压输电线268.7公里,这些干扰无疑阻碍了大熊猫的种群交流。
两年内不再审批保护区范围调整
陈凤学在这次发布会上还透露,为了还大熊猫一个安静完整的家园,国家林业局决定从2015年1月开始两年内不受理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调整和范围调整。过去一些地方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而申请缩小自然保护区面积,自然保护区为了矿产、旅游开发等让道时有发生。
陈凤学说,目前依然有42%的大熊猫栖息地没有纳入到自然保护区,国家林业局也计划用3-5年时间,将大熊猫的栖息地及其周边纳入自然保护区范围。同时,为了解决栖息地碎片化问题,还计划建设生态廊道,人工恢复和改善栖息地,严格控制栖息地及其保护区的各类开发和建设。
野外放归的两只大熊猫死亡
2014年底,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放归了经过野化训练的大熊猫“雪雪”和“新媛”,然而随后监测人员发现两只大熊猫“雪雪”和“新媛”都相继死亡。不过,好消息是监测显示在2012年和2013年相继放归的大熊猫“淘淘”、“张想”目前仍然生活在四川雅安市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
中国首次放归大熊猫是在2006年4月28日,这也是人类首次放归野外的圈养大熊猫,此前并无经验可循。放归的大熊猫“祥祥”2001年8月25日出生于四川卧龙大熊猫保护中心,不过,它在2007年被发现死亡,研究人员认为它死于因领地和食物与野生大熊猫的打斗中。
大熊猫“淘淘”放归于2012年10月11日,他是全球首只诞生在野化培训基地的大熊猫,他出生在2010年8月3日,身上佩戴了全球卫星定位和无线电遥测功能的GPS颈圈。大熊猫“张想”则是全球放归野外的第一只人工繁育的雌性大熊猫,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她2011年8月20日出生在卧龙自然保护区的“野外放归培训圈”中,放归于2013年11月6日。
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司长张希武介绍,野化放归是大熊猫小种群拯救和复壮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这种实验增加种群和种群的遗传性。中国在过去10多年一直在进行野外放归的研究,不过大熊猫由于受自身繁育能力低、食性单一和栖息地破坏化这些因素的影响,放归的难度远远高于其他动物。
来源:澎湃新闻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