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0月启动以来,位于闵行区吴泾镇虹梅景苑第一居民区的“1号里”欣家园热闹非凡,这栋使用面积近640平方米的三层小楼经常传来笑声、谈话声,身穿绿色志愿者服的居民忙碌其间。
“1号里”,顾名思义,打通“最后1公里”,无缝对接百姓需求。作为当地综合服务圈,“1号里”服务人群辐射4个动迁小区共计6500户家庭,渐渐成为为民服务的社区、协商自治的家园、休闲娱乐的港湾、爱心汇聚的乐园。
公共空间注入浓浓人情味
走进“1号里”欣家园便民服务坊,不时看到居民前来配钥匙、理发、修伞修鞋、代缴水电煤费用等。据悉,“1号里”共设助餐室、社区服务站、健康小屋、棋牌室、心灵坊、团队室、休息室、健身房、新市民讲坛、议事厅、聊天吧、综合阅览室等15个房间,积极发挥了30余项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便民功能。
无论是与兴趣相投的邻里组团唱歌跳舞,还是找辅导老师学做工艺品,居民们结合各自特长爱好,在“1号里”找到了知音,丰富了精神生活。烘焙室里,几位年轻妈妈正在老师指点下,兴致勃勃操练糕点烘焙技能,很快房间里飘出诱人香气,大伙端着新鲜出炉的糕点,广邀周围居民品尝点评。转个弯,三三两两的阿姨正埋头学习毛线编织、丝网花制作等。喜欢运动的居民可以去动感区,退休居民正愁排练舞蹈没有练功房,欣家园启动后,许多人都要来跳上一支舞才过瘾。
“我希望参与大合唱团队”、“我想来一次本帮菜指导活动”、“我期待听几场养生讲座”……在“1号里”心愿角,居民们可以在纸条上记录下心愿并挂到幸福树上,定期有人记录收集大家心愿,开展针对性服务;已经实现的心愿被贴上笑脸标记。对于群众诉求,“1号里”建立起接待-流转-处置-反馈-评价流程,多个单位、部门联动,积极出谋划策。14个职能部门下沉服务、16个企业和社会组织对接项目、14支社区团队开展各类活动。
归属感在居民自治中加深
吴泾镇5万户籍人口中原先农民占3万人,现在60%农民动迁进城镇,剩余农民也将实现居住转移。虹景欣家园周边分布着4个动迁居民区,动迁街坊面临的困境是农民难以适应新环境。因此,能否给予他们足够的自治和关怀十分关键,“1号里”成了动迁居民新去处。不知不觉中,昔日农民一点一滴转变观念,拥抱社区新生活。
以居民自发组成的代表性自治组织“祥翔团”为例,负责人孔团长年近七旬,搬来快5年,老人家的口头禅是“我来自草根,我理解农民”。在他的带动下,不少居民成了社区志愿者,热情张罗着“1号里”的琐碎事。这个团队下设议事、项目、宣传、文体和服务5部门,并在政府部门和第三方力量支持下,介入“1号里”欣家园的日常运作,积极发挥监督和自治作用。
如此一来,百姓实际需求和心理诉求先亮出,再由社区党员群众骨干共同讨论居民具体需要的服务,然后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在此过程中,逐步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格局。
持续释放平台品牌效应
推动居民自治的同时,“1号里”还整合各方力量进行社区共治。记者发现,在“1号里”开展服务和管理的多方面力量,除了文明办、团委、妇联等,还引入了社会、社区力量,前者主要指从社会上整合的各种资源和单位,如辖区内一些酒店、商铺、学校、部队等,后者则是活跃在社区的10多支民间团队,包括巧手妈妈编织小屋、“花之坊”工作室、养生保健服务队等,每支队伍都可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发挥专长。
同时,“1号里”区域以楼组为单位,注入楼道自治新元素。根据各小区特点,充分挖掘各类资源,因地制宜进行专业设计,打造特色楼组品牌。目前,吴泾镇15个小区基本形成自己的特色,做到“一居一品”,成立社区楼组工作顾问团,通过引导力、开放空间等专业社工培训,在各居委建立一支楼道自治队伍,不断释放“1号里”综合平台品牌效应。
“1号里”欣家园辐射出了吴泾镇首个“最后1公里”邻里守望综合服务圈,这里俨然成为吴泾镇服务转型的新符号。
文汇报记者 许旸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