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讯 (记者 唐闻佳 通讯员 王宝龙)近日,《科学》杂志刊发了麝香保心丸在还原论和系统生物学理念指导下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揭示麝香保心丸的药效物质基础和分子作用机理提供了重要依据。《科学》杂志为此专门配发专题报道:以麝香保心丸为代表的复方中药正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
麝香保心丸由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名方——苏合香丸发展而来。现代的麝香保心丸是1981年由戴瑞洪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研制,整方包括七味药材,在我国广泛应用于治疗由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胸痛、胸闷等。
此次最新研究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共同完成。利用现代分离技术,科研人员已确认麝香保心丸中的70个非挥发性成分和40个挥发性成分,以及22个原型入血成分、8个代谢产物。科研人员称,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建立麝香保心丸的“化学指纹图谱”,有利于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控制,为复方药物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教授张卫东称,化学指纹图谱还有助于研究复方中的活性化合物。目前,多种化合物在麝香保心丸的化学指纹图谱中获得鉴别,比如,蟾蜍甾二烯类物质、人参皂苷类物质、胆酸类物质。其中,两个被鉴定的胆酸(熊去氧胆酸和鹅去氧胆酸)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临床上用于治疗胆结石。
总的来说,这些具有降低胆固醇、减少高甘油三酯血症及增加心肌收缩等功效的化合物,可能是麝香保心丸心脏保护功能的一些途径。在以还原论为指导的复方研究方法中,要完全解释复方的作用机制还需更深层的研究。
在剑桥大学,药理室研究人员樊台平通过系统生物学方法为复方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还原论法相比,系统生物学方法通过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方法等研究生物学网络的变化。樊台平称,对麝香保心丸高度敏感的杂合菌株可揭示麝香保心丸的作用通路和靶点,为其在细胞背景下的作用机制提供线索,使新分子的作用机制得到揭示,其代谢组学方法的优点已经在麝香保心丸的机制研究中被证明。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