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浦东新区周浦镇中心的主要交通干道——康沈路改造工程去年全面完成。这条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路地下管网错综复杂,各种管线多达数十种。为了确保施工按期完成,周浦镇设立了综合协调组,整体协调所有的管线所属单位,不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优化施工方案,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周边居民出行、商铺经营的影响,对“拉链式施工”说“不”。
周浦镇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好事,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这正是浦东新区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以上下联动为抓手,把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全区13176个即知即改问题完成整改7856个,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百年老路下埋设多重管线
马路改造原本是造福百姓的好事,可修路总免不了各种“阵痛”,撇开噪音、粉尘、公交绕道这些施工造成的问题,最让居民们感到头痛的莫过于“马路拉链”——路面反复挖了填,填了又挖,工期有时人为拖延,给周边居民日常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作为一条南北向综合性道路,康沈路集交通功能、商业功能和公交通道于一体。随着周浦镇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加上镇域内人口快速导入,道路拥堵情况日渐严重,沿线百姓对于道路改建的呼声也很强烈,最终改建被列入上海市大型居住区重大配套工程。
然而,由于康沈路已有近百年历史,其间几经翻修,地上物显而易见,地下管线却重重叠叠,也缺乏完整的基础档案资料,尤其是年家浜路北段地处镇中心,铺设情况更为繁杂,仅算上供电、供水、雨水、污水、煤气、电信、有线电视等就有数十种管线,林林总总,分属不同单位。如果“各自为政”,结果无疑就是路面反复开挖,更会直接延缓整个施工进程。
为民工程花半年调研互动
为了广泛听取民意,周浦镇足足花了半年时间进行康沈路改建工程的调研和互动,向沿线所有居民、商铺、企业等发放告知书,直到针对路面交通、粉尘、噪音、管线管网等各种情况设立协调机制,制定工程应急预案后,施工队才进场开工。
开工后,综合协调小组就体会到,老路改造最关键的“要素”还是协调。原来,康沈路下铺设的上水管道历史悠久,其中不少还是一挖就可能爆裂的老旧水泥管道。为了不拖缓施工进程,协调小组主动站出来“牵头”,与供水单位、施工单位多次沟通,最终采取边移除老管边安装新管的办法,确保周边小区居民供水不受影响。
正是由于协调机制不断发挥作用,整个康沈路改造工程因此得以在去年9月底大功告成。原先只有两车道的老路,如今焕然一新——四条快车道加上两条慢车道,两侧各设4米宽的人行道,打通了困扰周浦镇多年的交通瓶颈。两年前,年轻小伙子李力波在康沈路沿线一居民小区门口开了一家洗车店,“原来这条路不仅狭窄,而且还没有路灯,每天晚上回家都是黑灯瞎火的。现在路修通了,一下子宽了好几米,路过的车辆越来越多,生意自然更好。”他告诉记者,现在店铺每天基本都能有近2000元的营业收入,比去年翻了好几倍。
与其限挖不如高效管理
“马路拉链”这一城市顽疾,既困扰百姓生活,又浪费资源,问题的症结还在于管线部门多头管理。从实际情况看,仅凭“限挖令”收效甚微。要真正解决问题,还须依靠有效的管理协调机制。
“面对如此复杂的地下管网情况,我们站出来负责整体协调所有管线单位,期间召开协调会议多达数十次,为的就是尽可能合并管线施工,设计出最优方案,减少修路对于百姓生活的影响。”周浦镇党委书记胡志强表示,“从这次探索中,我们也感受到,加大政务公开力度,让百姓知情、参与和监督,真正让康沈路这条周浦镇的‘发展之路’成为‘民生之路’。”
在不少专家看来,今后要彻底解决“马路拉链”问题,当务之急是建立更加高效统一的管理体制,按照理顺关系、整合资源、统一标准、提高效率的原则,推进城市管理体制创新。
文汇报记者 唐玮婕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