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学生艺术团民乐二团的一群长辫子琵琶乐手中,16岁的潘克能端坐舞台中央显得有些“另类”,不仅因为他是唯一的男性,而且是金发碧眼的“洋面孔”。昨天,由上海市教委、市文联等主办的第十届“长三角”民族乐团展演在杨浦区少年宫开幕,美国兄弟的亮相成为一大看点。近年来,上海市教委采取多种措施推动青少年民乐教育。截至目前,全市有近十万名在校学生学习民乐,拥有各类中小学生民乐团100余个。
民乐团里来了“洋面孔”
在昨天的开幕式专场音乐会上,上海市学生艺术团民乐二团的两张“洋面孔”尤为引人注目。阳光帅气的哥哥潘克能弹得一手好琵琶,安静腼腆的弟弟潘克伦则“多项全能”,扬琴、吊镲、低音锣,样样在行。
谈起如何与民乐结缘,哥哥潘克能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说,8年前,他们随父母来上海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中国民乐。“我喜欢吉他,所以选择了与它外形相似的琵琶。”哥哥师从著名琵琶演奏家汤晓风,学弹琵琶已有4年,最拿手的曲目是《彝族舞曲》。
而14岁的弟弟潘克伦则笑着说,自己迷上扬琴纯粹是被外表“蒙骗”了。“当初觉得扬琴不就是敲敲打打,挺简单的。”大呼上当的弟弟真正学了才发现,扬琴是一种琴弦多、需要经常调音的乐器,扬琴最难的就是调音,可把他折腾坏了。不仅如此,弟弟还担任了乐团的打击乐手,“吊镲、低音锣的声音是所有乐器中最响的,万一在合奏中出了错,那整场演出都要被毁了。”他们都非常喜欢中国民乐的丰富韵律和多变节奏,通过民乐演奏也爱上了中国传统文化。
如今,哥儿俩正在策划一场校内春节演奏会,“我打算来个中西合璧,将琵琶的弹法融入电子吉他中,弹一曲摇滚版的《十面埋伏》。”潘克能说。
上海近十万名在校生学民乐
从2004年首届开始,“长三角”民族乐团展演至今已走过10个年头,参演队伍由首届的19支拓展到了今年第十届的71支国内外乐团;参与的人数由初始的800人上升到3500多人。
上海市教委历来重视青少年民族文化教育,并将民乐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截至目前,全市有近十万名在校学生学习民乐,长期持续开展民乐教育的学校有150余所,拥有各类中小学生民乐团100余个。
上海在学生民乐团队建设方面成效突出,数据显示,杨浦区、黄浦区、长宁区、浦东新区等中小学建立民乐团队的比例较高,杨浦区和黄浦区拥有民乐队的中小学比例超过30%。杨浦区少年宫、黄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长宁区少年宫等都有市级学生艺术团民乐团以及民乐队建设的特色校。
此外,上海各中小学还积极汇编民乐教育校本教材,在市、区孵化民乐基地。如上海市学生艺术团民乐二团(杨浦区少年宫民乐团)作为上海音乐学院的民乐教学基地,发挥自身的引领辐射作用,在杨浦区建立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所民乐基地学校,通过基地孵化,使杨浦的民乐教育蓬勃发展,近万人次学生学习民乐,让更多的学校、学生参与到民乐教育活动中来。
文汇报记者 钱钰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