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顾一琼
外滩,上海永远的“地标老大”。它承载着上海开埠170多年的历史,也浓缩了百年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2010年,外滩滨水区改造后,这里每天接待中外宾客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人次。就在那一年,外滩志愿者队自发组建,成为地标上的风景。
今天是国际志愿者日,外滩文明旅游志愿者服务队将在滨江沿线参与全市志愿者宣誓仪式。这支服务队现有志愿者41名,其中年龄最大的69岁,最小的19岁,由原“侨之家”文明游园志愿队部分成员、周边楼宇白领、青年党员志愿者、热心居民等共同组成。奔走外滩滨江近4年,志愿者们说:在国际化大都市头号地标做志愿者,必须全能。
从外白渡桥走到十六铺码头,一天几个来回
改造后的新外滩,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公共活动空间,地下和地面形成立体交通,还规划了“慢行空间”,走走看看成了游客们的最佳选择。但是,这样的设计对于志愿者来说就意味着“暴走”。
每逢执勤,志愿者们都要从外白渡桥步行至十六铺码头,然后再折返——一个来回通常要走2个小时。每天,志愿者们要走上几个来回。
万国建筑群的故事讲得打动人心
外滩最吸引游客的,还是那一字排开的万国建筑群。30多幢楼,有什么历史、有何名人轶事,志愿者们了然于胸。
早些年,志愿者们常常会被游客拖住,要求他们讲讲那些建筑背后的故事。为了把故事讲好,志愿者们选出酷爱历史、能说会道的戴天豪开展关于“外滩历史和文化”的专题培训,并通过图书馆、网络、档案局等途径收集资料,整理打印成册,每日温习。
“有故事,才能打动人心。”志愿者们说,会讲故事才能加深中外游客对外滩的印象,让更多参观者领略外滩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天要上百次推荐豫园、新天地
来自不同区域的游客,有着不同的游览习惯。
外国游客喜欢“刨根问底”,常拉住志愿者问个不停,从景点到美食、交通线路,还有人询问如何前往七浦路;更有甚者一连问上半个小时,直到把每桩事情都搞清楚了才肯罢休。
“有时,一天要上百次地推荐豫园、新天地,还要重述200个‘小笼包和茴香豆’。”80后志愿者曹敏婕打趣,“对我们而言,100个问题都是重复的,但对游客来说,我们的每次回答都是唯一的,所以每次都很认真”。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