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许旸
“在微信上阅读会消解纸质阅读的快感吗?”“当代靠想象来虚构的乡土文学和之前依托经验构建的文学是否让情感和叙事分离?”
11月29日,由上海市社联和文汇报社联合主办的“文学与我们的生活”演讲季第三期现场,两位主讲嘉宾——作家、上海作协副主席孙甘露作了《情感与故事》演讲,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对《迁徙与阅读》作了百科全书式评析,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7所沪上高校的学子通过提问表达了他们对文学创作源头的关切,以及对于当下阅读环境的思考。
把独特的个人经验转变成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故事
什么是创作的动力?孙甘露和罗岗主打不同话题,却不约而同从“离别”谈起。孙甘露以热映电影《星际穿越》捧红的诗歌《不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开启话题,历数狄兰·托马斯、雷蒙德·卡佛、阿城、奥登、苏轼等中外文学大家对“亲人离世”的表达。孙甘露认为,人类在承受感情变故时的心理消化过程,在文学创作上往往有集中而微妙的呈现。好的写作,往往把真切独特的个人经验转变成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故事。
罗岗则将“离别”作为现当代文学创作源头来考察。他选取中国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特有的迁徙历史,讲述作家在新旧世界夹击中展现出的体验和反省。他表示,今天的作家已远离迁徙,阅读成了创作的重要支撑,讲述他人故事的方式产生了改变,这也是留给写作者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碎片化阅读与纸质阅读可以兼得
高校学子构成了听众的主体,在提问和对话阶段,他们接连抛出对新旧媒体阅读环境的困惑——碎片化传播对深度的经典阅读会造成怎样的影响?纸质书会消亡吗?诗歌是否面临困境?
在孙甘露看来,两种方式的阅读并不冲突。“新媒体时代来临是必然趋势,我们要积极适应和转型。况且很多时候,内容并没变,只是载体发生变化。其中的影响是否正面,主要取决于个人能否善于利用时间,以及内心是不是有这种求知探索的自觉意识。”
身为思南读书会发起人之一的孙甘露认为,一旦将追求心灵提升融入到生活方式中,也就不用担心人类会轻易被工具所异化。主持人、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王为松则以《奥登诗选》竞选图书销售十大排行榜为例,呼应了孙甘露“诗歌创作很活跃,但传播略有困境”之说。
在朋友圈被戏称为“刷屏达人”的罗岗,一方面网络社交工具玩得很溜,密集转发文学热点专业帖,同时也“啃”下大量大部头著述。“面对海量信息,更需要的是训练出有选择的眼光。比如推动城市阅读共同体,促进市民在有限时间内,接触更多有益的读物。”
“只要你内心有不变的东西,介质变化不重要。”嘉宾回答不仅予文学爱好者以信心,也给进行中的火热文学季作了极佳佐证。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