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市莘城学校,“快乐学习,智慧成长,多元发展”的校训赫然眼前。琅琅读书声款款吟哦,爽爽欢笑声沁人心脾,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公办学校,学校追求的是具有“主动参与、喜欢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乐学课堂”。
学校以龙头课题《九年级一贯制构建“乐学课堂”的实践研究》为引领,以精品化、特色化的校本课程为依托,以教研组“每月一课”为实践平台,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课堂教学三个转型:即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转向学生的学习思维;关注师生经验的提炼转向师生问题的改进。几年来,学校的课堂教学已初具了四种课堂教学模式,即情景教学法、合作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以及对话式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华丽转身,由传授者、实践者成长为合作者、创新者。
莘城学校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积极改进现有的教学思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促进了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全面协调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开创了学生发展与教师成长的共赢局面。
层层递进:“课堂教学改进”分步走
“课堂教学改进”,并不简单。学校采用分阶段、有层次、抓重点的办法,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颇具实战意义的“诊断”。
第一阶段:从课堂问题入手
“课堂教学改进”的推进,要让全体教师明了清晰自己的课堂教学存在怎样的问题。于是,学校组织全体教师以教研组为单元,放手开展“教学诊断大讨论”,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找虫子”,同伴们相互“捉虫子”,通过学生问卷、教研组交流,教师们发现学生总觉得学习不够快乐,学科兴趣不浓,有应付课堂的心态,仔细分析与梳理,学校总结了课堂教学存在的四大主要问题,即课堂中教师一味“传递知识”的痕迹明显;课堂中教师“过多讲”的痕迹明显;课堂中大多学生的角色成为“旁观者”和“倾听者”的痕迹明显;课堂中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化、模糊化的痕迹明显。
第二阶段:从课堂观察入手
从课堂教学问题中不难发现“课堂上教师的主体意识强,弱化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这是学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源头。那么如何让教师们更深刻地认识这一点,并寻找到改进的方向和突破口,为此学校开展了全校课堂观察的活动,拟定了一份“课堂观察表”,观察指标分为4个维度(学习兴趣、学习时空、学习思维、学习评价)16个具体观察点,同时开设了中小学三堂研讨课,均由学校骨干教师执教,全体教师一起参与听课,听课的座位由原来的教室的后排移至教室的前排或学生座位当中,听课的视角也从观察教师改为观察学生。听课结束后,教师们汇集一起将自己的课堂观察记录进行交流互动,意识到学生的参与课堂、热爱课堂才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所在。此次活动之后,教研组根据这一份“课堂观察表”分别拟定适合自己学科组的“课堂观察表”,甚至细化至不同课型,以此作为推进课堂教学改进的一个有效工具和手段。
第三阶段:从课堂案例入手
“课堂教学改进”不能停留在口号、记录、讨论上,而是重在改进教学行为,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贴近一个一个生动的课堂案例来推进实质性教学改进。学校引导每一位教师针对每学期期初制定的课堂教学改进方案进行案例式总结,无需面面俱到,只要从一堂具体的课堂案例来反思提炼自己的教学改进成效。学校则组织骨干梯队教师分层次开展实施方案、教学案例的交流与互动,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地推进课堂教学改进的经验性成果,从课堂案例中体现一个教师“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教学改进过程。教师的案例中涉及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方式的重组等,如“语文文言文学习心理”、“体育课堂评价语言”、“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美术课堂作业如何评价”、“历史课图片的有效使用”、“化学实验操作的小组合作”等,教师们都已关注到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但是,教师们也同样有许多疑问:通过采用一些策略,学生喜欢课堂、热爱课堂的程度有多少?是参与的角色、认同的角色还是主动探究的角色?于是,学校再次聚焦,结合“绿色评价”指标,提出“学生主动参与、喜欢探究”这样一个“乐学”特征来统领整个课堂教学改进,主要研究方向定位为“学生学习动力”和“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研究,以激发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让课堂绽放生命力,充满创造力。
提升品质:“课堂教学改进”的新路径
学校通过盘点和梳理,在搞清问题、找到症结之后,采取了主要措施:重心下移——品质提升,“三抓手两渠道”有效落实。
落实“三个抓手”
改进过程重心下移,贴近教师的一线课堂,做到“落实三个抓手”。
一抓期初“改进方案”的制定。学校要求“改进方案”的制定需做到适切性、延续性、可操作性。同时希望教师的本学期改进方案与上学期改进方案之间有可持续性,这样的改进更具有时效性。如一位年轻教师方案中提出“加强课前10分钟时政学生自助学习”,尽管也是改进的措施但是缺少可操作性,措施容易落空,经过修改后提出“5+5时政学生自助学习”,并将每一个“5分钟”具体化,如时事热点推荐、案例分析等,并将每一单元进行细化,甚至是复习课。这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往往得以落实并实施有效。每学期教师的个人改进方案都要求在教研组层面进行交流,并及时修改。
二抓“典型经验的引路”。学校及时总结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典型优质课例,定期组织课堂教学改进方案、案例的系列评选活动,开设骨干教师主题研讨交流会,将优秀教师的教学在学校层面进行亮相推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资源共享的同时更是促进同伴们的思考。2013上半年的改进系列评选活动中,张蓓蓓老师的“运用教学小随笔,促进教学反思的提升”、成圆老师的“营造历史开放课堂”、华学飞老师的“关注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匡兴媛老师的“运用知识结构图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等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可,感受到这些老师在改进教学中的智慧和灵感。
三抓“评价标准的研究”。根据闵行区教师“课堂教学改进方案”的评价表(参考稿),学校进行了修订,形成了莘城学校教师“课堂教学改进方案”评价表,明确了改进目标定位从“学生学习行为”角度思考。同时制定了学校课堂改进案例的评价标准,强调与改进方案形成对应,以促进教师对自己改进行为的有效反思。此外,学校还为教师自我分析、自我反思提供一些参考标准,如《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学科教学规范》、《优秀教学案例》等。
铺设“两个渠道”
改进成果品质提升,凝炼师生的快乐成长,铺设“两个渠道”。
一是通过各教研组开展“每月一课”活动,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改进突破口,学校为上课教师摄制课堂教学实录,然后刻录成光盘让教师自我分析自我研究,这样,教师观察自己的课堂教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把握得更加准确。
二是通过“项目研究”来带动课堂教学改进的进程与辐射。2013年11月学校申报课题《九年一贯制构建“乐学课堂”的实践研究》被批准为区级重点课题,从学校层面开始积极探索“乐学课堂”。
实施“合作学习”
学校立足学情,结合九年一贯制学生的特点及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区教科所的指导下,开展了《课堂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学校课题组围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课堂教学,开展了多次师生层面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劣势,明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体现在六个方面,即:“小组合作学习”能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创造的意识、丰富学生成功体验、提升师生团队的效能、完善课堂教学的结构衔接、促进学习评价的有效开展。认为在课堂学习中制约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学的因素是八个方面,即:分组易、配合难;设想易、准备难;开放易、调控难;体验易、量化难;发挥易、均衡难;要求易、指导难;规范易、检测难;活化易、衔接难。
如何有效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学校在正确理解和把握小组合作学习基本理论内涵和特征的前提下,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共同行为等角度探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类型及途径,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相关策略,分别从科学组建合作小组;合理进行小组分工、把握小组学习内容、落实“合作规划”、老师做一个适时参与者、处理好独立与合作的关系、完善学习多维评价、建立“教学内容”系列、形成基本流程等八个方面进行阐述“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方法研究。
通过课题组教学实践的研究,各学科教研组都尝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小组合作备课,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如语文组开展“伙伴互助式主题学习”;英语组开展“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数学组开展“问题讨论式合作学习”;体育组开展“情境式小组合作学习”等子课题的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的推进,产生了教学的“生产力”:教师转变了观念,逐渐从经验型教师向智慧型教师转化。教师转化了角色,逐渐由“单一角色”转变为“多元角色”,而学生收获更大,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都显著提高,学习兴趣有了质的转变,课堂上高举的小手让教师为之兴奋,课堂外也经常看到学生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研究新的问题,整个集体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变革入手“课堂教学改进”的突破口
学校聚焦教学改进,归纳起来即为“一个突破口,两个改进点”。
聚焦教学改进的抓手
“一个突破口”是指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改进突破口的聚焦教学;“两个改进点”是指梳理传统课堂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乐学课堂”的教学范式探索,形成典型课型;改变原来传统意义上的听评课方式,进行“课堂观察”下的观课议课方式的改进,形成“问题——探究——合作——转化——反思——提升”的良好的学科诊断机制。
“乐学课走堂”四特征
学校的“乐学课堂”体现在四个主要特征即“课堂四还”:学习的兴趣还给学生,课堂要生动活泼的乐学气氛;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课堂要自主发展的乐学气氛;学习的思维还给学生,课堂要合作探究的乐学气氛;学习的评价还给学生,课堂要成功体验的乐学气氛。
画面采撷 “文章结构图”:由图导阅
教语文难,难在于学生提不起精神,这与课堂的固化有关。
初三的语文复习课总给人留下“刻板无趣”的印象,而对于学生而言,传统的初三语文复习课更像是一种折磨——因为简单的填鸭式教学和周而复始的“炒冷饭”往往让学生感到厌恶。于是课堂上,老师唾沫横飞,学生冷眼相待。而这样的复习课,往往是上得越多,效果越差。
而在莘城学校的课堂上,因为老师采用“文章结构图”的教学方法,则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课前,老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文章结构图”。通过这份预习作业,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较为浅显的认识,为后续课堂的有效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课中,教师挑选1——2篇较为典型的学生作业通过板书进行展示,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分析。在学习文章结构图的初期,教师将一篇相对较好的结构图和一篇相对较差的结构图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一篇完整成熟的结构图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而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则将两篇优秀但又分析角度不同的结构图进行展示和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对比中拓展自己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进行补充和重建。课后,学生对所做的“文章结构图”进行补充。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彰显,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也更愿意主动去学习和表达。同时,教师的作用也不仅仅只是一个“作业的展示者”,而是一位指导者,通过课堂上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文本,懂得一篇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认知课文中的字词句段,把它们看作整体中的一部分,从整体中去理解部分,增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意识,养成整体感知的习惯。
通过对“文章结构图”的分类整理和归类,构建的不仅是对单篇文章为对象的整体把握系统,更是对整个文体为对象的整体把握系统,从而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在考试和日常训练中,往往有学生将“说明方法”和“论证方法”混淆,或是将“说明顺序”和“叙述方法”混淆……产生以上错误的原因,归根究底是对文体的意识不强。而通过“文章结构图”,则有效地避免了此类错误的产生。
感言 让学习变得温馨起来
■吴芳兰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生命线”,也是师生成长的“大熔炉”。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是落实学校办学理念、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
正因为此,近年来,学校以闵行区“构建新基础、新课程和新技术相融合,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切入点,结合我校“基础教育质量绿色指标评价项目”和新基础教育研究,进一步聚焦教学改进,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改进突破口,优化课堂教学品质,构建“乐学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乐学、会学、善学,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践行学校“快乐学习,智慧成长,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乐学课堂”必须从影响教学的因素细缕开始,为此,学校实施了“改进工程”,提出基于问题诊断下的“课堂观察”研究,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目标;基于学生立场下的“课堂四还”研究,构建“乐学课堂”课型;基于课程标准下的“育人价值”研究,形成学科组研讨机制;基于“绿色评价”研究,开发多元客观的教学评价;基于“资源共享共进”研究,搭建“课堂教学改进专题视窗”;基于策略增效的多角度课题研究,开展“实证性案例”探索。总之,深入教学的细部,讲究教学的根部,提升教学的底部。
我认为,一个“乐学课堂”,必然是能使学习变得温馨起来,这需要科学与艺术,我们愿在科学上智慧前行,在艺术上睿智追求。
(作者为莘城学校校长助理)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