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订版《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20年前,林毅夫、蔡昉、李周联合撰写《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从发展战略选择与资源禀赋之间的矛盾出发,分析中国传统经济体制模式形成的逻辑,勾画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当时书一出版,便在学界引起反响,更有多种质疑——乐观提出“中国奇迹”是否为时过早?
而今天看来,书中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析,与这20年来的总体改革路径基本一致。这部书的出版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该书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回头看这部1994年出版的著作,其基本理论、分析框架及逻辑、主要观点、政策建议乃至经济预测,几乎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对一部社会科学研究著作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是最理想也是最紧缺的作者”
“最早知道林毅夫这个名字,大约是在1988年,那时我在上海三联书店任总编辑,有次去北京组稿,见到上海老乡周其仁,他所在的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新来了位副所长,叫林毅夫,刚从美国学成回国,在美期间曾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又在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做了一年博士后。”当年正策划主编“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的陈昕一听,这位受过系统现代经济学训练的学者,不正是丛书最理想也是最紧缺的作者嘛!
1988年下半年,林毅夫、蔡昉、李周一起参加到“中国经济如何走出困境”的课题研究中,试图解释传统计划体制的形成逻辑、改革中出现的“活乱”循环,并提出解决难题的改革路径及战略。这项研究长达五六年,最终成果就是他们合著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济预测
20年前社会热衷讨论的是“东亚奇迹”,津津乐道亚洲“四小龙”,但林毅夫等几位学者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中,深入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均9.7%的增长实绩,指出:人口众多、底子较薄、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能取得如此成绩,在人类经济史上前所未有,堪称“中国奇迹”。林毅夫准确预测了中国经济未来增长速度和可能达到的规模——按PPP(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将会在2015年赶上美国;按当时的汇率计算,中国则会在2030年超过美国。而按照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10月公布的统计结果,中国经济规模按PPP计算,已经超越美国。
陈昕说,此书详细分析了比较优势战略和赶超战略之间的成本差异,对中国前30年实行赶超战略时的经济政策给出了一个符合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解释,让西方学术界耳目一新。全书按照中国经济改革自身所表现出的逻辑顺序总结了改革的阶段、历程和各个阶段内容,提出了未来改革路径及主要任务。纵观二十载,中国经济改革的实际进程与这本著作提出的改革任务基本吻合。1999年,该书出了增订本,对一些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作了更深入阐述。
新结构经济学有了理论起点
陈昕认为,《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的核心就是林毅夫后来一直坚持的“比较优势”概念,他从发展战略选择与资源禀赋之间的矛盾出发,分析了中国传统经济体制模式形成的逻辑,并将这种分析方法及其结论扩展到所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指出:发展战略的选择是否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一致是决定经济体制模式进而决定经济发展绩效的根本原因。他们的这一理论框架,既解释了中国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逻辑和绩效较差的原因,又论证了改革中出现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和腐败现象的机理。可以说,这本书正是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起点。
在今年增订版的新一版近3万字的序言中,林毅夫认为:理论的适用性决定于条件的相似性,发展中国家之间有较为相同的条件、挑战和机遇,来自中国的理论创新不仅能较好地认识中国的问题、解决中国的问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作出贡献,也将会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较好的参考借鉴价值。
文汇报记者 许旸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