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讯 (记者 李婷)“橄榄买呀买呀买橄榄,丁香橄榄味呀味道赞”,“栀子花、白兰花,五分洋钿买一朵”……昨天下午,中山公园露天音乐台传来一声声叫卖声,台上客商往来、黄包车穿梭其中,构成了一幅老上海风情画卷。这是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沪语大赛的展演现场,熟悉的乡音将人们带回过往时光。
参与市民上百万,三万余人直接报名参赛,上至八旬老者,下至5岁孩童,沪剧、独脚戏、小品、童谣、朗诵轮番上场……过去的半年时间里,沪语大赛掀起了学习上海方言的热潮。87岁高龄的徐国华是本次沪语大赛年龄最大的选手。徐老伯精神抖擞、红光满面,用标准的上海话讲述自己的沪语情结。徐老伯14岁到上海,至今已有73年,已是一个老上海。昨天的展演现场,徐国华压轴上场,和其他三位市民带来了上海说唱串烧《金铃塔》。表演时,老人咬字清楚、发音准确、妙语连珠、一气呵成,引得台下一片叫好。
“沪语方言的传播如果缺少年轻人的参与就缺少活力。”本次大赛中,年轻人尤其是少儿学习沪语的热情让评委仲富兰很是感动。展演中,第七个上场的11岁小女孩李多惠来自韩国,她身着韩服,与上海小伙伴詹宜卓搭档演唱了一首耳熟能详的沪语童谣《小八腊子开会了》。李多惠是七年前跟着父母来到上海的。她感慨:“只有会说上海话,才算是真正在上海生活过”。
新上海人中也有不少沪语高手。展演中有位东北姑娘刘佳,老家哈尔滨,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刘佳说,最初也不敢开口,但一学便上了瘾。如今,刘佳已在上海成家、生子,她说,对上海的爱慢慢地融入了血液里。
“上海话汇聚了吴越江南语言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西交汇、勇于创新、海纳百川的精神,是海派文化的重要根基。”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葛明铭直言,今年市民文化节的沪语大赛轰轰烈烈开场、热热闹闹收官,令人欣喜,但怎样把市民学习沪语的热情可持续地保温,把比赛的热闹效应转化为对上海话保护传承的推进,值得深思。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