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早,长宁区泉口路上一家快递公司中转站,各式货物包裹堆积如山,快递员忙着分拣送货。 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文汇报记者 徐晶卉
去年花了24小时才达到的350亿元销售额,今年在中午时分就被轻松超越。昨天,天猫“双11”当日的整体成交额达到571亿元,无线成交243亿元,占比42.6%,大大刷新纪录。
令人鼓舞的数字背后,有些问题无法回避。比如,网购狂欢,如何防范假货?面对超大流量,支付和物流环节如何保障?“一天囤足一年量”式突击消费模式会否透支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为此,记者做了一番梳理。
一问:如何防范假货?
早在9月阿里巴巴赴美上市期间,关于阿里旗下网站的售假问题就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对此,阿里当时联手国外企业和品牌发出了一连串打击假货的宣言,但要想完全堵住假货,确保平台在售商品质量,并非易事。
“双11”前夕,国家质检总局以“神秘买家”身份,抽查了包括天猫在内的主流电商的七大类502批次产品,不合格产品检出率达到30%,其中不乏一些大牌。某些羊绒衫明示100%山羊绒,实测不含一丝羊绒成分。
中国产业研究院行业分析师张乐表示,管控网购商品质量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源头,天猫平台的商家入驻形式,比起自营方式,对于入驻商家的资质审核和质量把控相对困难;二是监管,我国尚未制定相关的电商法律法规,目前对于假货的认定和追责与传统渠道相同,但显然,电商渠道的追责和消费者维权更难,这让不少无良商家钻了空子。
对于消费者描述的种种网购乱象,美国投资公司Stifel资本分析师荫明轩说,今年“双11”阿里谋求国际化,这意味着中国商品将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一旦假货流入国际市场,对阿里来说可能会面对他国更为严格的维权或司法诉讼。
二问:支付和物流如何保障?
昨天“双11”遭遇的第一道技术门槛是支付。有网友抱怨,凌晨时分出现了“支付故障”,也有某海淘网站表示,从零点开始,支付宝就无法支付,“疑似给天猫让道”。
对此,蚂蚁金融服务集团首席技术官程立表示,“疑似”的说法并不准确,“由于支付系统覆盖面很大,一时之间造成支付拥堵,不可避免。”
记者了解到,为了迎接今年“双11”,四大国有银行和各大股份制银行都开始进行总对接。蚂蚁金融服务集团金融事业部资深总监孙杰透露,这一模式的好处在于,可减少交易链路消耗,提升系统处理能力及稳定性。据悉,昨天凌晨,十余家银行行长亲临杭州督战,确保问题及时得到处理。
相比支付,超大规模出货所需要的物流支撑更让人头疼。马云昨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看到急速上涨的成交额和包裹量时,不由为物流捏了一把汗。他说:“‘双11’之前是机器设备的工作,之后却是成千上万人的体力活,除了高效、安全,还要看天气是否帮忙,这些事情可能是最艰难的。”
截至昨天下午3点半,来自天猫平台的包裹量已达1.86亿个,菜鸟网络COO童文红坦言,看到这个数字,心里又喜又忧,“按照这个走势,可能会超过快递公司的最大运能。”昨天上午11点,童文红在菜鸟内部召开数据分析会,下午又与快递公司会商,“我们会根据订单的涨势和快递公司的揽收能力,提前预测哪个网点会超负荷,哪些线路会出现拥堵,然后采取错峰发货的措施。”他强调,首先要保证整个网络的通畅,但部分地区出现延迟发货在所难免。“真正的压力在明天,各个站点的揽收情况、仓库容量才是真正的考验。”童文红表示,未来中国的物流体系一定会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从另一角度看,只有经历了物流爆仓,才能让物流本身发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优化解决方案。
三问:能否真正“扩内需”?
上海白领温霞为“双11”做的购物功课如下:某品牌牙刷16支、牙膏10支和一年用量的隐形眼镜药水、抽取式餐巾纸及洗护品。从前年开始,这已成为她的习惯,“囤足一年的量,既省了频繁购买的时间,价格也更划算。”
“双11”对线上线下零售业的影响已显而易见,特别是在非食品类。根据尼尔森针对全国23个一二线城市大卖场的线下销售数据调查,去年“双11”当周,线下总销售额较上年同期下跌3.5%,而后三周较上年同期下跌2.7%。而线上商家也颇感矛盾,护肤品牌牛尔的营销负责人告诉记者,“双11”过后,一般会有至少一个月的淡季,“我们甚至改变了工作规律,让员工在淡季多休假。”
随着“双11”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更多品牌商的加入,今年“双11”对于消费能力的透支或将更加严重。上海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认为,商品消费按照弹性来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按需购买的产品,如家具、洗护用品等,消费弹性很小,如果消费者习惯“买足一年的量”,那么肯定透支线上线下未来的销售,这样的促销模式对于“扩内需”并无好处;另一种是有弹性的商品,比如手机、首饰、衣服等,充分挖掘这类商品的消费能力,将是“扩内需”的关键。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