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沈湫莎
科研评估体系是一根指挥棒,影响着人们做科研的方法和文化,然而在我国科研投入保持20%以上高增长的十余年间,基础研究投入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中所占比重,却始终在5%左右徘徊。在昨天召开的2014科研评估体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沈文庆为基础研究投入“鼓与呼”:是时候让基础研究投入拉起一根上扬曲线了。
基础研究投入到了历史拐点
尽管这几年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总量也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但2012年基础研究投入在总投入中所占比重却降到4.8%,在1997年—1999年这个数字还是5%—5.7%,2004年到达过6%,而美、英、法等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这一比例,大多在15%—30%。
沈文庆坦言,这和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心态有关,我们都希望快点出成果,而忽视了对基础研究的关注。
基础研究对应的是源头创新,但如果想快速出成果,可以采用跟踪模仿的模式做引进消化创新。
据沈文庆介绍,日韩曾经也是走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但他们很快意识到这样弊端很大。以韩国为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的创新能力并不比我国强,但因后来采取了超常规发展基础研究策略,基础研究经费在研发总投入中的比例提高到18%以上,其综合竞争力得到强势提升,日本近年来的基础经费投入比例也提高到10%以上。
然而,许多中国企业和科研院所却没有意识到引进消化吸收的创新红利已经“透支”。在新一轮产业化的大潮下,基础研究项目进一步减少。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张旭说,如果我们再不重视原始创新,我们将不可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原创知识和技术,也不可能有改变世界的发明。
超前投入是发达国家成功经验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晓轩表示,经过多年调整完善,我国科研评估体系已逐步从定量评估走向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评估方法日趋完善,然而即使是改良过的评估方法,仍无法避免诸如解决了多少科学难题、在科学方法理论上有无贡献、在技术上有无突破、是否有新产品和是否有广阔的社会应用价值等评价指标。
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研究、创新与技能处主任戴维表示,英国属于高产的研究型国家,但英国现在的成绩是基于过去的投资,对基础研究领域的超前投入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投资基础研究项目,虽然效益得在数十年后才能显现出来,但政府必须为“明天的收获”埋下种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说,“基础研究往往几十年一无所获。但有时一个灵感会带来大踏步前进,而这种突破往往是大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
褚君浩指出,基础研究不能和其他领域共用一套评估方法,科研经费分配者要非常了解基础研究的特性,接受基础研究领域的长期“无惊喜”和“大惊喜”,才能投得准。
引入大数据有望缓解评价难
张旭表示,因无法在短期内判断究竟基础研究哪条路会走通,所以某种程度上的“撒胡椒面”是必要的,但这也导致了投入减少,但是随着评估体系的日趋完善,特别是大数据的引入,会使项目的眼力越来越准。
“科研评估的一大难点在于信息不对称,由大数据显示出来的趋势,可以帮助政府与科学家进行判断。”张旭说,这种由全球人类共同创造的趋势折射到各个领域的需求,可在创新出现之前作出一定预判,这对于拥有“滞后性”的基础研究来说,可以使其规避许多研究道路的分支,更好地预见到哪条路更可能行得通。
另外,张旭也指出,在大数据支撑下可以做更复杂的评估。目前,各国都在探索将大数据引入科研评估体系,但如何将这些分散在各处的数据拼接起来仍是难题,在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后,这会对科研评估产生更大影响。
随着社会对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进一步增加和科研经费分配方法的合理化,沈文庆呼吁到10年后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应达10%。
英国:科研创新第一目标是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文汇报记者 许琦敏
“英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0.9%,但是英国的研发支出却占全球的3.2%,研究人员占4.1%,出版物占世界出版物的6.9%,有着最大影响力的引用占11.6%。”在昨天市科协举行的“科研评估体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研究、创新与技能处主任戴维·斯维尼博士介绍,尽管英国的科研创新能力在世界上处于相当高的水平,但他们仍在不断摸索改进,以“保持高校在各学科领域开展世界级研究的能力,促进经济增长和国家福祉,扩充和传播知识”。
科研要对社会产生影响
英国的皇家学会聚集了一批最出色的科学家,他们有一个共识:科研要对社会产生影响,这是我们做科研最首要的目标。
戴维介绍,英国政府觉得英国经济、金融问题非常严重,所以对政府而言,就是要解决英国经济增长,而高等教育则是促进经济增长最为核心的力量——在新知识发展的过程中,成为智力的领导者。因此,英国的科研创新瞄准的第一目标,就是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英国对科学家的要求,也就不仅仅是做自己领域的科学,而是看他们的工作会不会带来突破。戴维说,他们对科研基金支持项目的标准,就会放在“能否让科研人员去为推动社会发展作贡献”。
“社会发展作贡献”如何衡量?显然,单纯发表在顶级学术杂志上,已不足以成为评判标准。那么“同行评议”呢?学术界的认同固然重要,可怎样摆脱象牙塔中“自娱自乐”的狭隘?论文、专利、国际合作……为此,英国在不断摸索、完善与之相符的科研评价体系。
不断探索最佳评估方案
戴维介绍,英国最新版本的科研评估体系REF,从科研质量、学术之外的影响力、科研环境三方面评估英国大学的科研质量。
比较特别的是,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的经费并非直接拨付给具体项目,而是拨付到高校,由高校决定具体的资金投向。“政府找大学,大学找项目”的模式,确保了经费流向的多元化,以及更合理充分的利用。“我们只考核高校,这也使一些有潜力,但目前无成果的项目,能得到扶持。”戴维认为,政府相信大学能把握好方向。
日本:明年推科研经费管理新政为年轻科学家“减压”
■文汇报记者 许琦敏
尽管已产出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研究实力在世界上也得到公认,但日本科学界对于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评价体系也有颇多不满。
在昨天市科协举办的“科研评估体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理事川合真纪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15年4月,日本将推出新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与之同时改变的还有评价制度。
行政干预退出科研评价体系
谁出钱,谁就有评头论足的权力?日本科学家似乎对此不太满意。
根据日本现行的科研经费体系,研究所的经费一半来自政府,另一半则来自科学家通过各种渠道申请的竞争资金。竞争资金项目的评审一般由科学家来做同行评议,而政府资金项目则由政府进行监管。
政府资金一般项目年限为3-5年,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评估。如果评估结果显示,该项目进展并不十分出色,那次年经费就会以10%的速度递减。这促使科研人员不得不将项目做到极致,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住经费不减少,或再申请其他资助。
从政府拿到的科研项目,评估相当繁琐:为应付每年一次的评估,科学家每次都得花两三个月来收集各类数据,此外还有一次中期评估和一次最终评估。川合真纪认为,其实政府官员并不太懂科学,因此由他们来评价科研项目,科研工作往往不能得到恰当的评价。
由于日本科学家普遍对行政干预科学评价不满,明年4月,日本将推出一个名为“国家研究制度”的新政策,将政府提供的科研经费以及竞争资金,都放到一个统一平台上进行运作,所有项目都采用同行评议的办法进行评估——事实上,就是让行政权力退出科学评价体系。
从制度设计上为他们“减压”
论坛上,年轻科学家被视为“未来的潜力”,受到特别关注。如何让年轻人拥有合适的土壤进行成长,充分发挥出潜力,成为一个热议话题。川合真纪认为,日本年轻科学家所受压力太大,应从制度设计上为他们“减压”。
这番话令人联想到今年因“万能细胞”学术不端而广受关注的小保方晴子事件。她是否就是“压力过大”的典型?川合真纪否定了这一说法。她说,小保方的学术生涯可算得上一帆风顺,上升势头良好,根本没有同龄人的压力——这绝不是出现学术不端的理由。不过,尽管对外宣布了她存在“学术不端”,但理化学所内部的调查仍在进行,最终结论还有待得出。
她所说的“年轻人的压力”,来自不太合理的博士后经费制度。根据现行规定,日本博士后可与研究所签定5年的合同,但由于合同管理缺乏弹性,使得很多年轻科学家必须在5年到期时,找到下一份工作。“这给年轻人很大压力,毕竟项目进展无法完全预料。”川合真纪说,目前研究所也在设想如何改进制度,比如将5年的期限变得灵活,使他们有一两年的弹性时间,可以从容、优质地完成课题。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