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季度中国经济数据的陆续发布,外界对于中国经济的关注再度升温。这些对中国经济现状和走向的分析与评论,呈现出迥异的结论:有的宣扬中国经济会发生“硬着陆”且即将“崩溃”;有的通过种种计算认定,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内就将全球第一;也有的看好中国经济,但指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种种观点,不一而足。
鉴于分析家们的角度、方法或是目的不同,我们想要厘清这些观点中的是非殊为不易。不过,这也引导我们思考一些问题: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究竟是怎样的?贡献有哪些?世界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壮大?简而言之,我们需要掂一掂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
掂分量,自然要先看数据。从总量来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568845亿元,占全球GDP比重达到12.3%,2010年以后稳居世界第二。从影响来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一项测算结果显示,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27.8%,美国则为15.3%。
日益繁荣的中国,在市场、投资、增长乃至合作方面,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中国机遇。对此,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今年年初的冬季达沃斯论坛上,就曾向外界作过解读:在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中国的市场吸纳力在不断扩容,2013年购买2100多万辆汽车,超过了全球汽车销量的25%。中国的年进口总额已经接近两万亿美元,预计今后5年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在实体经济面临融资难题背景下,中国企业成为国际投融资新的生力军。今年前9个月,中国境内投资者累计对外直接投资749.6亿美元,同比增长21.6%。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7.4%,在G20国家中继续名列前茅,而且这一增长是在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进程中实现的,是实实在在真金白银的增长。据推算,只要中国保持7%的增长率,就能拉动全球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在全球经济增长举步维艰的背景下,中国新一轮改革将维护开放型的世界经济和自由贸易体制,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数据说明很多问题,但又并非全部。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的成就,为世界各国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在这些年中国经济由弱变强、由小及大的过程中,中国对世界的融入在加深,而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也在加深。这种认知伴随着贸易摩擦,也伴随着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对国际规则的理解和运用更加熟悉自如,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也更加客观平和。
中国用自己的努力、勇气和智慧,在经济、社会、减贫、卫生、教育等各个领域履行自己应负的责任,影响着世界发展的进程。经过不懈努力,中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的背景下,到2013年,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8.5%。短短30余年,6亿多人摆脱贫困,被世界银行称为“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就在刚刚过去的9月,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发表的新闻公报中,高度赞扬和肯定了中国在帮助西非抗击埃博拉病毒过程中作出的巨大努力。
然而,国际上的非议和责难依旧存在,对中国经济的“唱衰”和“捧杀”也从未消失,往往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看法往往失之偏颇。这些现象的存在,无碍中国发展大局,但也需认真厘清辨明。我们要看到,中国经济在当前转型的关键时期,有关指标出现小幅波动在所难免,其他国家的增长也不是一条直线。但只要运行处于合理区间,改革的步伐不停、力度不减,向前发展的大势就不会改变。(经济日报记者 连俊)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