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后,当你去就诊时,医生不仅会问你血型,还会问你肠道类型。在昨天举行的市科协第十二届学术年会综合研讨会上,专家们表示,近年来,人类对于肠道微生物的认识,足可以改写教科书。
10%的人体+90%的细菌
上海交大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郭晓奎教授说,上世纪80年代的主流观点认为,细菌是一种有害生物;短短十多年后,科学家们就意识到,细菌与人类是一种亦敌亦友的共生关系。
居住在肠道内的细菌数量,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人类甚至可以用“10%的人体+90%的细菌”来表达自我,或是将它们看作一种“人体器官”。中科院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唐惠儒风趣地说:“如果肠道菌群中也有一群科学家正在开会,那么他们会觉得我们所谓的人体不过是它们生存的外部环境。”
最新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类型与变化跟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密切相关,它们甚至与肿瘤,以及自闭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也扯上了关系。“所谓健康,不过是人健康+细菌健康+两者互动健康。”唐惠儒说。
人与肠道菌群共同进化
肠道菌群并非是生来就有。在母体子宫内,胎儿所处的是一个近乎无菌的环境。在胎儿出生之后的几天内,细菌通过分娩时阴道物质摄入、哺乳时的口腔摄入以及 空气吸入等途径进入新生儿体内,并在肠道内定居。郭晓奎说,人类向往的无菌环境其实是可怕的。美国科学家曾把小鼠放在无菌环境下培养后发现,其寿命减少了 2/3,且大多患上了肿瘤,这是因为正常人体肠道菌群中占99%的细菌是有益或无害的,它们能帮助人体屏蔽掉相当部分的病原菌。
饮食习惯对肠 道菌群影响巨大,当吃素的人突然吃肉后,细菌们或许会因为它们的生存环境改变而“搬家”。上海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赵立平认为,我们祖先多是以谷物、 植物纤维为食,肠道菌群适应了“吃素”,但近年来国人动物性脂肪摄入大幅增加,导致细菌移位,这或许是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激增的重要原因。
个性化医疗的突破口
性别、年龄、饮食习惯,对肠道菌群都有影响,每个人的菌种都不相同,有科学家甚至提出,菌群基因组相当于人类的第二套基因组。于是,个性化的肠道菌群, 成了开启个性化医疗的关键钥匙。郭晓奎指出,同样一粒药丸,有人有效有人无效,这其中,肠道菌群对其的加工合成很关键。唐惠儒说,一旦理清肠道菌群与人体 的相互作用,人类医疗水平将有质的飞跃。然而就目前来看,人体内究竟有多少种肠道菌群尚不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仍错综复杂,要完全认识这群悄无声息的细菌 “朋友”,前路漫长。
文汇报记者 沈湫莎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