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亲”运动会给楼道增添了不少欢乐气氛。 本报记者 傅国林摄(资料照片)
说起楼道,或许很多人会在脑海中升起这样一幅景象——灰暗的光线下,随意丢弃的杂物和破旧自行车摆放在楼梯口。不过,古美街道新时代富嘉花园却呈现出窗明几净的另一番景象:楼道内整洁有序,充满温馨,墙面上贴满了精美字画和科普养生的宣传海报。
随意间,都能感受到“小楼道,大平安,促和谐”的美好氛围。而这一成果都要归功于古美街道自2011年开始探索的居民区楼道自治建设。
增加“新老”居民归属感
在近期的阶段性总结中,社区对先行试点的楼道进行了回访性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居民中,83.0%对所属楼道有感情,87.1%对所属楼道的生活 表示满意,90.4%认为自己有创建和睦邻里的社会责任。在楼道参与方面,86.4%的居民觉得楼道自治建设提升了楼道生活品质;90.0%希望楼道内的 邻里相熟、信任起来。楼道自治成果显著。
平阳四村48号楼道是建于1997年的售后公房,2002年该楼道成立了楼道基金。楼组长上门做工作,楼内居民每月每户贡献1元作为自治基金,由楼组长管理并组织居民定期讨论基金用途,制定基金使用规则,详细记录使用去向。
如今该楼道“楼事共定、楼长共选、楼务共督、楼绩共评、楼利共享”,楼道从成立至今没有一起邻里纠纷需要到居委会调解,成了小区中最为和睦的一个楼道。 这一创新治理模式对于提高居民自治意识的贡献不言而喻。更为重要的是,古美社区有三分之二为非古美户籍人员,通过楼道自治,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实 现了新古美人的自身价值,提高了对古美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专业力量培育创新体系
缘何会想到“楼道自治”?原因很简单:虽然居委会作为居民自治的核心载体,但普遍规模较大,自治职能发挥有限。与之相对应的是,楼道这个相对固定的空间内,居民从30至100多人不等,自治范围相对较小,开展“楼道自治”更具可行性。
因此,从2011年下半年起,社区(街道)党工委着力推进“楼道自治”建设,制定了《古美路街道关于推进居民区“楼道居民自治”建设的实施意见》,秉承 “守望、安全、互助、协商”理念,以楼道为居民自治的最小单元载体,以拓展社区事务的公众参与面,培育和激发公民主体意识和理性参与意识为目标,努力形成 党建引领下的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基层管理格局。
街道与社会组织——上海东方社会工作事务所合作,深入调研居民区自治基础较为成熟的楼道,在居民区申报的129个楼道自治建设试点中,重点培育10个自治楼道,通过实地调研、专家指导、集中培训、个性化培育和自治成效评估等方式,形成了一系列楼道自治的创新体系。
探索出三种可复制模式
经过几年的实践,在楼道自治建设中,古美街道乃至闵行区,不仅形成了完整的相关体系,同时还探索出三种可复制模式。
服务需求导向模式。这类楼道主要分布在邻里间差异较大且相互不熟悉的商品房小区,关键点在于楼道内存在共同需求,主要是精神文化活动,通过支持和引导楼组长发现和了解需求,开展各类活动来增强楼道居民的凝聚力。
问题处置导向模式。这类楼道自治起效的关键点在于楼道中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形成共同目标,凝聚邻里关系搭建自治平台,最后促成问题的解决,并由此形成自我处置机制。
关系凝聚导向模式。这类楼道起效的关键在于楼道内居民由于业缘、地缘或趣缘相同而彼此熟悉,居民为达成共同目标或利用彼此友好关系直接探讨搭建自治载体,亦或通过两种形式并行促成楼道自治机制形成。
此外,为记录各个楼道开展自治的成长足迹,使楼道自治工作常态、规范、长效,街道创新设计了《楼道自治成长手册》。该手册作为楼道自治工作的一个辅助工具,由楼道自治机制记录、自治活动记录、自治过程记录三大主要板块组成,辅以专业社工的自治培育记录和范例参考。
手册记录着楼道大家庭的成长,记录着楼内居民为楼道所做的每一份贡献,记录着邻里间从陌生到熟知的一段段心路历程。同时,它也为楼组长及其他楼道骨干梳 理楼道自治工作的思路、探索自己楼道的自治途径提供参考。为方便记录、整理和归档,《成长手册》采用活页形式制作,并在前言中明确楼道自治的意义、基本内 容和要求、手册的使用方法以及不同模式楼道自治开展的路径图。
文汇报记者 徐维欣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