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3日是中国淞沪会战77周年。也是“书香中国”上海书展第一天。中午时分,在中央大厅第二活动区,正举行《红锥叶》别开生面的新书发布会。
主席台上四个嘉宾。除作者和出版社总编,有两个人比较特殊。一是到场具有双重身份的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而他这次还有另一个重要角色,即是作者庄崚博士50多年的高中同学,也是与书中主人物之一庄汉定先生的忘年之交。另一个则是特意从台海飞来的台湾吉门企业股份集团董事长庄威。他回忆父亲庄汉开晚年讲述西南交通总处历史情景,并深深感谢这本记载父辈抗战经历的新书时,不禁话语哽咽。
《红锥叶》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作者在扉页上写道:
“这是一本非常私人的书,旨在追记父辈行述,写给作者家庭,后代和宗族看的书;这又是一本诉求公众的书,它通过对父辈事迹的追记和感恩,演绎着中华文化的深远和博大。
这是一本非常平凡的书,所写所记的绝大部分传主都是那个年代在祖国大地到处都能遇见的芸芸众生;这又是一本十分宏大的书,因为它与载入史册的抗日战争联系在一起。
这是一本非常渺小的书,书中涉及的众多个人和家庭的经历和命运都只不过是一些个案和偶然;这又是一本穿越世纪的书,从二代人的平凡视角见证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历程。”
当我望着台上那些前来共同见证这段难忘岁月的曾在西南交通运输总处工作的后人们,以及作者曾经在新疆工作过的战友们,联想已经阅读过的《红锥叶》,我深深感到:这还是一部由抗战后人共同见证,视角独特、追述严谨、意义非凡的奇书。
我曾向在电视台纪录频道担任负责人的同学,以及其他朋友提及庄博士要出版的新书《红锥叶》。他们对于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建立西南交通运输总处的历史都了解一些。然而对是由哪些人在这里面工作,他们工作时的精神状态以及后来的生存状况等,却几乎知道甚少。《红锥叶》正是首先从抓住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执行特殊历史任务环境下的一批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予以多角度全景式的描述展开。西南交通运输总处成立以来,共有员工2.5万人。作者以自己父亲和伯父全过程参与运输总处工作为主角,进而笔触涉及其同事和领导有名有姓300多人,并侧重着墨渲染了其中60多人的工作、爱情及生活的情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首次详尽披露了在西南交通运输总处担任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的,大多是由在沪求学(如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宋子良和复旦中学南洋公学交大毕业的俞大维等)的“上海学子”或从南洋或欧美海归的“抗战海归”(如从上海崇明堡镇留学美国并牺牲在抗日国际军运第一线的钱昌淦)等青年知识分子为多。
西南交通运输总处也是“二战”期间整个世界最大的国际军运机构,横跨五国八省,为支持八年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作者以父辈的自传和口述历史为线索,利用工作时间,或自费,沿着他们曾经难忘岁月中工作的地方,通过档案馆查找资料,造访健在的父辈老同事及后人等,从大量历史纸片和照片中,深入挖掘贯穿这些“抗战海归”之所以能激情投入的精神力量之所在。比如后来曾任交通部部长的俞大维、上海海运局副局长的宗之琥(«于无声处»作者宗福先之父)、中山大学教授陆振轩等,他们这一代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和对期盼统一的思念等。其追述历史的严谨风格在书中处处闪现。
诚如葛剑雄教授在发布会现场点评,《红锥叶》这本书意义非凡。作者的表现手法非同一般。大量的历史资料通过时空穿越及生动细节描写,读来栩栩如生。也为作者进而想以本书为基础拍摄历史纪录片或创作谍战剧,提供了扎实的铺垫。同时,作者通过资料考证及历史遗迹访问等,首次在书中披露西南交通运输总处的“十大”传奇。如:曾经为西南交通运输总处提供支援的一批美国军用技师志愿者队伍;曾受周恩来总理之邀赴国宴的西南运输总处百岁员工曾河福;陈修和在海防芒街一线施计利用中越界河巧运军械;潘汉年“南下计划”战略情报推动“仰光抢运”;俞大维担当西南运输总处和驼峰航运的首席导演等。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是:以众多后人厚实的追述,对纪念抗战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将起着不同凡响的作用。对中日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相处都具有警醒意义。也是大陆和台海两岸和平统一共同推动新中华的崛起,有着具体的共同话题。为明年全面隆重纪念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拉开不同寻常的序幕。书中两主人公:作者伯父曾任西南运输总处专员、作者父亲曾任八募军运所运输科长等职务。其父亲1986年去世安葬苏州东山,其伯父1992年去世安葬台北阳明山。如今,他们的灵魂隔海相望,共同演绎和见证中华民族的衰兴变迁。
也许还值得指出的是:通过此书,作者就著名台湾女作家齐邦媛在海峡两岸均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巨著«巨流河»中所提出的“二十世纪,是埋藏巨大悲伤的世纪”的评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二十世纪,是埋藏巨大悲伤的世纪;二十世纪,又是充满奋起喜悦的世纪,孕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为“两岸一家亲”的华夏子孙共同切磋中华复兴提供了新的视角。
《红锥叶》是本奇书,还在于作者是个奇人。出生在1946年的庄崚博士,由于父亲曾在国民政府工作的经历,他的一家解放后,包括“文革”时期,一直是住在原来的住房中;他的家庭及庄崚“小小的亭子间”一直被高中同学认为是比较神秘的。父辈们直到“文革”结束,才讲起那段让其永远自豪的一段岁月。由于家庭出身问题,作者1965年自愿报名去新疆建设兵团工作。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青春和中年岁月。常年刻苦工作,并屡创奇迹。能够运用眼神,让领头羊知道是叫其率领群羊吃草还是休息;能运用科技技术进行种子优良嫁接;是1980年第一批作为与美国交流的新疆农垦战士,曾任新疆兵团司令部外资办副主任等。后来随着上海知青政策的落实,作者返沪成为浦东开发开放的第一批践行者和见证人。通过中国社科院博士学位后,不仅通晓系统工程理论知识,又擅长决策咨询,«外贸自乘效益论»、«浦东2020»、«ECBD:21世纪国际金融贸易中心模式创新»等专著颇丰;发表几百篇论文,也创作长篇小说和历史追记等,现为上海市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和浦东管理咨询协会会长。68岁的他,依然精神抖擞,保持年轻的心态。所以,能在短短的一二年内完成13.5万字的父辈回忆录整理及对自己人生的思考,源于他厚实的功底、奇特的经历和家族的祖训等。
这是一部历史信息量大,跨时间长河的回忆录珍品。
施蔷生
2014年8月13日子夜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