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东方医院胃肠外科韩俊毅博士在与瑞士巴塞尔大学外科研究所的联合研究中,揭示了结直肠癌浸润巨噬细胞可能存在与众不同的特点——可以“弃恶从善”而具有抗肿瘤作用。相关的研究成果日前以共同第一作者在线发表于顶尖肿瘤研究期刊《临床肿瘤研究》。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加深了对肿瘤免疫的认识,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条可能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的新途径。
巨噬细胞是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担负着“惩恶扬善”的重任,然而,恶性肿瘤中的巨噬细胞却一直“恶名昭彰”。因为以往研究发现,在很多肿瘤中如果存在大量的巨噬细胞浸润,则意味着患者的预后不好。对这个相当矛盾的现象,科学家们一直感到很困惑,这也成为肿瘤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2011年,在“中瑞科技合作项目”框架下,东方医院胃肠病科与瑞士巴塞尔大学外科研究与医院管理研究所成为姐妹科室。利用此平台,曾留学瑞士的韩俊毅与巴塞尔大学斯本诺利(Spagnoli)教授对结直肠癌浸润巨噬细胞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近千例临床样本的研究发现,结直肠癌浸润并表达糖类抗原16的巨噬细胞与患者良好预后相关,进而推测结直肠浸润巨噬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可能与其他大多数肿瘤不同,但这一结论一直缺乏证据支持。
巨噬细胞在不同的微环境下,可以呈现截然不同的功能和表型,称为巨噬细胞极化。按此理论,根据激活后巨噬细胞的功能大致将其分为2类: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可以刺激产生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巨噬细胞(M1型),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却刺激产生具有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巨噬细胞(M2型)。研究小组认识到,这一理论可能就是破解为什么大多数肿瘤中的巨噬细胞“助纣为虐”,而结直肠癌中的巨噬细胞却与众不同的关键——肿瘤组织中的不同环境可能造成了巨噬细胞功能上的不同,从而产生了截然相反的作用。然而,要证明这个观点需要大量的工作。
研究小组首先利用了结直肠癌肿瘤组织的新鲜样本,发现M1型巨噬细胞相关的包括GM-CSF的多种基因都有较高的表达,而与M2巨噬细胞密切相关的基因表达却并不高。这提示结直肠癌中可能确实存在有利于“抗肿瘤型巨噬细胞”的微环境。
研究小组同时进行的体外实验研究也证实GM-CSF可以刺激产生“抗肿瘤型巨噬细胞”。而且,40.3%结直肠癌可见弥散GM-CSF蛋白表达,而自身正常结直肠样本中,仅有约10%的样本有GM-CSF蛋白表达,两者有显著差异。存在“非错配修复基因缺陷”的病人,结直肠癌肿瘤组织有GM-CSF蛋白表达较无GM-CSF蛋白表达病人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
因此,结直肠癌肿瘤细胞产生的GM-CSF和预后相关,其机制可能与其利于M1型巨噬细胞极化及聚集,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有关。
文汇报记者 陈青 通讯员 李静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