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1日,“外哲两会”开幕式在华东师大举办,刘梁剑主持,童世骏、顾红亮、江怡、韩水法致辞
一旦圆心确立,再远的边长也能辐射,再远的点也能回归,于是或近或远,或红或蓝,构成多彩的同心圆。
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被业内简称为“外哲两会”。半年前,承办方华东师大哲学系和上海纽约大学将圆心定为“新全球化时代的文明互鉴与世界哲学”。于是,就有了上个周末(10月21-22日)的边长到圆心的聚焦——一场线下盛大规模的“外哲两会”以到会200余人规模,整整两天35场主题徐徐展开,充分交流。
一个微笑,几句争论,握手、拍肩、敬酒、目送,肢体语言里流淌着海德格尔的“此在”,地区冲突阴霾成为新全球化的幕布,ChatGPT冲击后的人机共存理念重构着。从开幕式掌门人致辞中欣慰于“70%是年轻学者”,到闭幕式共勉的“职业生活中的年会、学会是建立信任认知与友谊认知的首要土壤”,一群从事着思辨工作的哲学人,以知行合一的使命,努力言说着这个时代的普遍性,而这个圆心则是个续航站和加油站。
全家福里,年轻哲学人生机勃勃
不同的出发:再远的直径也能到达
梁小岚,在柏林洪堡大学读博四年了,随导师访学而回国。刚刚忙碌着参与筹备11月11日到12日的第六届维特根斯坦国际研讨会,显然,首次参加两会的她对国内的氛围略有些陌生,一起拍大合影时,她和记者嘀咕着海外的情境。第二天分场交流中,她聚焦维特根斯坦的面相观看与汉语阅读,“其中引入汉语这种独特的表意语言作为范本,对西方学者是耳目一新,他们看到了另一种语言体系与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之间碰撞的火花;同样中国学者也以崭新的视角看待维氏的观点与论证。”
梁小岚交流发言,聚焦维特根斯坦的新解读
李瑞敏,四川美院青年教师。从宾馆走向校园会场的路上,面对记者的惊讶,她说自己在美院教“现象学与艺术”,这样的课是美院的“刚需”,这也是全省倾力打造的新文科基地。第二次再遇见时,她说已经邀请了开幕式上做“关于语言的边界问题”报告的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长尚杰,去中央美院开讲座讲述图像的意义,她在那里做博士后。会议手册上,李瑞敏的交流题目是《论列维纳斯对柏拉图的援引》。
詹心怡交流发言,小图为她和室友潘楚璇(右)在大合影中。
潘楚璇,北大哲学系博二,第二天去会场的路上聊着,便由张世英先生的黑格尔引出她的导师先刚刚刚翻译完的《谢林全集》;巧合的是,记者在会场听完博士生詹心怡的报告《反标准主义会导致不可接受的后果吗》去闭幕式会场时,邂逅了潘楚璇。原来两人竟是北大室友,一个做欧陆哲学,一个做分析哲学。心怡打趣:“我常在楚璇兴奋的谈论黑格尔声中入睡”。第一次和教师们同台分享报告,詹心怡深感准备不足,但听到了江怡、尚杰等前辈的当面议论,还是收获颇丰。
22日第七场,对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詹文杰的“汉语哲学研究中语言决定论和特殊主义的批评”,江怡、尚杰、孟强等学者展开热烈讨论
丁晓军,西安交大哲学系青年教师,交流题目是《新全球化时代的哲学践行与哲学生活》。记者在2019年清明节带着五位上海青年哲人“徒步商鞅路”,终点就是去正在校庆的西安交大做演讲,当时她接待了我们。微信问候时,方知临行前她遭遇意外去了医院,所幸有惊无大险。从群里感受到“家”的氛围,她极为羡慕,叙旧后我们彼此说了一声“明年珠海见!”
丁晓军虽未参会,也在微信群里发出祝贺
这只是记者两天中随机所遇。开幕式上,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名誉理事长江怡致辞,欣慰于这次出席两会的年轻学者多,80后甚至90后是主力,约占据70%。承办方负责人华东师大郁振华介绍,第一轮会议通知发布后,就收到了300余篇回执和摘要,依循学术第一原则,会务组通过匿名评审遴选了两百份高质量的论文,邀请他们在年会上进行报告。这些论文不少来自初出茅庐、朝气蓬勃的在读博士生,还有不少来自境内外高校研究人员。会务组打破身份界限,精心设计了三十多个议题,邀请老中青、境内外的学者们同台发言、平等交流、深入研讨。
接力棒,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在代际纵向向下,在地域横向向外。
特别的专场:世界哲学的意味
闭幕式上,陈德中主持,尚杰、詹文杰、郁振华、陈建洪发言
闭幕式上,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秘书长陈德中夸奖主题的力度、深度、高度。而在承办方眼里,华东师大哲学传统的奠基人、“智慧说”创建者冯契先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已提出,“在古今中西之争的大背景下,我们正面临着世界性的百家争鸣。”这一次主题中的关键词“新全球化”“文明互鉴”“世界哲学”无不闪烁着这种“智慧”的延续。江怡回忆,在千禧年的4月24日到26 ,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曾在华东师大开过“不同哲学传统之间的沟通个案与方法”全国研讨会,当时为了庆贺刚成立的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会,同时也希望通过研讨会能够扩大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交流。江怡清晰地记得,那场会上非常有创建性地提出了对于哲学传统之间的比较研究的思路。
对于这样的一场“接着说”的学术盛会,自然也有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
金岳霖和他的《知识论》 来自网络
今年是金岳霖代表作《知识论》正式出版40周年,两会特设了金岳霖的知识论专场。一手策划专场的华东师大哲学系系主任刘梁剑告诉记者,来校讲授暑期课程的美国肯庸学院萧阳教授认为,金岳霖哲学中西会通,与分析哲学密切相关。因此,承办方敏锐感受到其中与文明互鉴、世界哲学主题的高度契合而设了专场。与会的安谧、苗磊、许春的博士论文都是金岳霖研究;张永超、韩立坤受业于北京大学金岳霖研究专家胡军教授;方红庆受教于西方知识论研究名家陈嘉明教授。也参与分享的刘梁剑认为研讨会的最大收获是:较深入地讨论了金岳霖和C.I.刘易斯之间的关系,而C.I.刘易斯深刻影响了包括塞拉斯在内的匹兹堡学派,而匹兹堡学派又是分析哲学的前沿学派。“这样的工作将金岳霖-冯契学脉带入世界性百家争鸣,从而激发该思想的当代潜能。”
英文专场,纽约大学哲学系教授斯特雷文森主讲,三位中国同事点评
世界哲学的文明互鉴也体现在不同语言的交流中。今年首设了英语专场,来自美国纽约大学哲学系的斯特雷文森(Michael Strevens)教授专程赴华参会,以《间接因果性与间接说明》为题做了报告。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主持,他向记者介绍,来自深圳大学的郑宇健、华东师大的徐竹和东华大学的何朝安运用概念分析和思想实验等手段对斯特雷文森教授的报告做了评论,指出其观点一经细化或推广就会出现的困难。会场上掀起的一个讨论高潮,就在来自不同国度的哲学人之间展开。
上海纽约大学作为承办方之一,本身也显示了世界哲学的维度。上纽大是纽约大学与华东师大的合作学校。在多个世界大学或专业的权威排名中,纽约大学哲学专业连续多年名列榜首。
陈德中感慨,关于年会的举办方式,包括采取评审制确定报告论文,设置外文专场,扩大会场规模保证更充分的发言时间和讨论等,是两会管理层多年来一直酝酿的重要改革措施,”我们都议论过,这次真正并完美落地了。”他盛赞两家承办方具有绝对的行动力。这让记者想起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不仅仅是阐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
技术的此在:文明互鉴的共识起点
韩水法讲述康德的方法论
纵观几十篇论文的题目,记者更能感受到时代的气息。除了科技哲学在关注科技的正负效应,古典哲学、现象学等也纷纷聚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诚如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副理事长韩水法致辞中所提出的“文明互鉴和世界哲学最方便和最现实的一个共识点,就是科学和技术。康德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在人类理性最为根本的问题上,哲学与科学所要处理的乃是共同的问题,只是关注的层面和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
孙周兴分享对数字存在时代的思考
开幕式上,近年来深耕未来学的浙江大学孙周兴发表了《数字存在论纲要》,将他的未来学的一翼提升为“数字存在论”。他认为,数字存在不是凭空降临,来源于古希腊的形式科学,将是今天和未来人类存在的一种方式。哲学的追问是,数字时代如何捍卫个体自由,非具身的数字生命还是“你”吗?
在分场讨论中,未到场的东北大学文成伟提交了《古希腊哲学对技术的审慎》,中国社科院的孟强讨论了斯蒂格勒的核心观点“技术创造人”,他分析了“第三滞留”的现象学起源及其技术哲学意义,并主张技术批判不是拒绝技术,而是设想不同的人与技术互构方式。而不同分场中,上海社科院的韩玮梳理了尼采对机器时代的“沉思”,上海财大的李成龙则聚焦了海德格尔在技术笔记中的机器分析。山东大学的吴程程的《从胡塞尔现象学角度看ChatGPT大型语言模型的发展》更脑洞大开。
韩玮梳理尼采对机器时代的思考(上) 孟强分享的斯蒂格勒的“第三滞留”(下)
一组人工智能的讨论也引来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资深研究员尚杰和王齐的全程聆听,比如香港公开大学周柏乔的《ChatGPT算是个语言使用者吗?》,上海交通大学刘海涛的《人工智能是虚构的智能》,清华大学张伟特的《人工智能等级测试的标准》。不少年轻学者正在从自己研究的舒适区中尝试进行跨学科的探索,有些看到了豁然开朗处,有些还在模糊中寻找。
信任和友谊:批判理性得以充分展开的土壤
江怡动情号召大家记住再次相聚的日期
尽管“外哲两会”历来受重视,但经历了三年的线上会议,再次相见弥足珍贵。江怡在开幕式上动情地对全场说,“让我们记住这个日子——2023年10月21日。”48小时共处后分别之际的闭幕式上,郁振华感慨,哲学何其难,但是“有你与我同行,再累也心甘”。职业生活中最值得珍惜的就是同事、同行、同道,外哲两会在建制层面上促进了同道间的信任和友谊。他进而指出,友谊和信任是展开批判理性的土壤。基于认知信任和认知友谊,学者们能够富有成效地砥砺切磋,展开论辩,推进义理。微信群里,即刻有人呼应,“这句‘一路上有你’感动全场,温暖了每位参会老师返家的路程。”
尚杰鞭策要忠实知识分子的身份,善于提问,同时勤于行动
作为东道主、更为年轻的75后刘梁剑在开幕式上意气昂扬,也用一句电影台词互勉: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除了讨论学问、拜会前辈,青年学人也会吐槽现状、忧虑未来,寻机“转会”,心怀理想,现实的压力在这里会找到更多共鸣,而此时前辈的勉励也不再显得教条。前辈韩水法鼓励:哲学作为一种学术,是一项艰苦的事业,既需要思想的力量,更需要长时间的劳作。但这种辛勤和扎实的劳作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前辈尚杰鞭策:哲学工作者既有学者的身份,也有知识分子的身份,后者强调要善于提出问题,同时也是行动者。
与会者也交口称赞华东师大的会务,在连续两天的密集讨论中,从报到入住、交通引导,到会议过程中的技术保障和后勤支持,各项会务组织得井井有条、严丝合缝,给记者带路的博士生也感叹会务团队的分工有序:200多人的运转由中枢指挥发出,只要大脑清晰,我们这些手脚就不会错。这或许更是一种行动中难忘的传承。
“哲学史经典诠释论坛”是思勉思想节讲座,同时也是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特别活动场,应奇主持,韩水法讲述康德哲学方法“认知与元方法,正从希腊文翻译柏拉图诸对话的熊林讲述如何避免“情境翻译”,陈建洪分享“霍布斯的人兽之别,张伟阐释“现象学人类学如何可能”
会议散去,但微信群里每天都有温暖的余音缭绕,有人敝帚自珍用“可爱”来形容外哲圈。尚杰回京忍不住写了随笔《毕竟是上海,毕竟是西方哲学》,瞬间便形成了“毕竟是”的语录体。这让记者脑海又浮现与会者更能意会的论断:陈建洪的“得神经病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张伟的“他文化是现象学的第二哲学”,莫伟民的“没有弥赛亚主义的弥赛亚”,童世骏的“哲学概念上的Reasonableness译成‘讲理’更好”,方向红的“如何可以恰到好处割下一块肉同时还不流下一滴血”……
童世骏将他的十数年的Reasonableness研究又推进一步
尽管是恋恋不舍,尽管向着下一届珠海年会而去,然而新全球化的挑战丝毫不减。王齐开幕式的主题演讲题目《普遍主义的迷思及出路》更代表着文明互鉴中的挑战,江怡分享中尖锐地指出:汉语哲学的复兴成为特殊主义的狂欢和普遍主义的噩梦,“世界哲学”的理念在思想交锋愈加激烈的今天也有了更多的争议。尚杰的《在语言的边界之外》指向图像视觉时代带来的不确定性。
然而思辨总能通向真理之路,只要同心圆的圆心在那里,哲学再丰富多样也是为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只要圆心固定,中国的哲人首先要担当起文明的交流互鉴重任;只要圆心固定,再远的边长也可以走到。如与会者每人资料袋上印着的冯契先生的那句话——不论处境如何,始终保持心灵自由思考,是爱智者的本色。
【难忘瞬间】
1, 江怡提到自己每次开国际会议,便会带着有华东师大双语标记的杯子,被刘梁剑向顾红亮副校长提议,应聘其为学术形象大使
2, 不约而同戴毡帽,这三位学者(从右到左)韩水法、孙周兴、郁振华,是否用了同一种哲学思维?
3, 韩水法起底应奇(后排站立中)是著名的逃会小侠,但这次也参会了;郁振华则传播应奇的“知识专利”:网上拇指森林
4, 22日下午分会场三是聚焦现象学,于奇智主持,与会者留下了合影,身后历史系走廊墙上的前辈学者默默注视着
5, 22日上午分会场八,由孟强主持的技术专场在冯契学术陈列室展开研讨
6, 大合影前,与会学者感受着华东师大樱桃河畔的秋风和阳光
7,陈建洪(左二)接过承办权,欢迎同仁前往2024年“外哲两会”中山大学(珠海)会场
作者:李念
照片:李念,部分为与会者提供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