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书展中心友谊厅的《征途》分享会“杜甫成为诗圣的关键时刻”李念摄
“初稿我用了四个月就写完了。”“什么?四个月写完四十万字?你让我很生气。”
“写作中是否遇到障碍?”“没有,我常常是感动,感觉自己有85%和1255年前的杜甫发生了通灵。”
上海书展第二天(17日)下午,作家马鸣谦和青年作家周公度发生了上述这场对话。他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责编邓安庆主持下讨论马鸣谦的唐代诗人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征旅》,主角是诗圣杜甫。在这场颇有点羡慕嫉妒恨的聊天里,杜甫宛如身边一位遭遇职场失意但依然生命放彩的当代人呼之欲出,而马鸣谦选择杜甫55岁入四川云安和夔州的近三年的放大特写,也让普通读者感受到这位作家意欲打通“古今中西”的写作雄心和实践。或许,如同今年书展里的苏东坡一样,其顶流文人的光环和生命能量将越来越多地下沉、辐射到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之中,让凡俗生命学会更多的逆流上扬和豁达包容。
《征途》作者 马鸣谦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5月
撇去“诗圣”桂冠,杜甫人生态度是普通人可学榜样
电影常以生动具象将历史人物推进在眼前。动画片《长安三万里》里少年杜甫幽默机智的形象刷新了中学教科书里忧国忧民的诗圣形象。邓安庆的切入,让周公度也想起河南巩义的杜甫雕塑,沉郁悲愤状。看着两位青年同行的吐槽,马鸣谦心中定在窃笑:《征旅》就是要破除脸谱化的杜甫,以文学的技巧展示一个全面、生动、真实的杜甫。如同杜甫在诗中给自己的素描——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这都是他的面向。马鸣谦的雄心在于,把杜甫从1255年前拉到当下的数字社会,就“活”在当下,而且是一个妥妥的正能量形象。
而这一切都是通过杜甫离开成都入峡,55岁在云安、夔州停留近三年为焦点,向前可追述旅居长安的十年青春、世家子弟壮游江南、梁宋的放歌时代,包括与李白、高适的友谊,向后可预言出他出峡后欲归洛阳家乡而病死岳阳的悲剧。
杜甫究竟是哪样的性格?《长安三万里》启发了大家的想象力
“夔州就是小说叙事上的最佳黄金分割点。”
安史之乱后,曾经是长安三友的李白、高适、杜甫命运相异。夔州成了杜甫入川后的重大转折点。“夔州具有地理空间和文化之旅双重含义。”马鸣谦分析,一方面是杜甫决心放弃政治理想回归平淡生活。“李白在安史之乱后诗风并未很多改变,但透着一股淡淡的怨气,杜甫不然,他没有焦虑,更多的是对自我的反思。”现实生活中,因为放弃了长安的固定官职,仅留检校工部员外郎的闲职,连一大家子10人的生计也难以为继。在前期还需依靠夫人典当珠宝来转圜,后期遇到贵人夔州刺史柏茂琳才稍微摆脱困境。但杜甫面对现实一一应对。
但另一方面,马鸣谦指出,杜甫非常淡定和自信,他深信自己的诗歌才能。此时正处中唐,如日中天的王维、飘逸过人的李白都已过世,而白居易、韩愈、李商隐尚未出生。他只要保持自己的健康就可以稳定发挥,“采药山北谷”是他的应对和经济来源之一,在旅食长安、避难秦州时杜甫就以采药卖药为生,马鸣谦计算出,在夔州一幅生药可买五斗米。那三年中,杜甫诗兴盎然,写了430首诗歌,“几乎两天一首,极为密集”,是创作的井喷时期,杜甫59岁的人生中共留下1500余首诗,三分之一在夔州阶段。而代表作《登高》《秋兴八首》都是此时吟出。“这当然也和他接触了底层人民的生活,有了全新的体验不无关系。”
“最关键的是,经历了重大挫折后,生命的能量依然在上扬。这能让普通人从中找到最大的情感抚慰。”而这些是人类相通的遭遇,杜甫给出了亮色的回答。
夔州400余首诗宛如“诗”日记,杜甫具有小说家潜能
马鸣谦的部分历史小说作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尽管周公度惊讶于四个月写作速度的一泻千里,但在马鸣谦看来却并不稀奇。“写诗人三部曲是一个有预谋的计划。”以翻译英美文学和日本文学为业,也创作小说的马鸣谦深受日本文坛影响,近十年来潜心钻研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计划陆续写出唐代诗人三部曲,杜甫的《征旅》,李商隐的《少年李的烦恼》,白居易的《池上》。在他的理解里,从新中国前的文学史来讲,中国历史进入小说颇有传统,鲁迅、冯至都有实践,只不过是短篇小说。而在日本,中国历史题材更是大量进入文学创作。因此,早年他就“以此为志”。
*通读中日学者对杜甫的研究,尤其陈氏三卷本评传
而对于杜甫的小说写作,更多的几大准备在四个月的写作之前已经实施。
首先是汲取中日两国杜甫研究学者的成果。在年轻时,马鸣谦曾阅读过杜甫研究专家陈贻焮(1924-2000)先生的《杜甫评传》三卷本(1980年初版)。这是当代杜诗研究中的一座丰碑,以编年诗为经,同时代的历史记述和后代重要的杜诗注解为纬,以评带传,考、论相辅。既有大唐由盛而衰的全景,又有杜甫较为完整的形象。
马鸣谦研读的陈贻焮先生的《杜甫评传》等资料
2015年,马鸣谦再读时被深深地吸引了,不禁细读两遍,随之起念做诗人三部曲,他想跳出单篇读唐诗的狭隘,来看杜甫整个人生。此后,他几乎搜集了所有的杜甫研究资料,如著名诗人冯至1952年充满情感的战乱中完成的《杜甫传》;民国燕京才子洪业通过370首杜甫诗外译来串联其一生,并让杜甫走向世界的《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在2023年7月19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微信公号上,马鸣谦的署名文章列出了长长的参考书目。
“很多动力来自于你的准备,你准备的材料又来自于很多杜甫研究学者所花的功夫。”在后记里,马鸣谦特别强调,《征途》的诞生要归功于中日前辈学者,同时还有他们对杜甫和杜甫诗的深爱的感情。
*下载地图,写《唐诗洛阳记》,编纂《杜甫诗大成》
《蜀川胜概图》中的夔州
其次,在此前一年,他完成了“纸上访古行”。受到简锦松《杜甫夔州诗现地研究》等三种,古川末喜的《杜甫农业诗研究》,莫砺峰的《杜甫评传》的启发,2020年12月21日至次年4月,“夔州小宇宙在混沌中渐次生成。”经过反复比对,在最为接近唐朝的宋代绘制的《蜀川胜概图》中,马鸣谦辨别出地图上的报恩寺,在唐代为真谛寺。
第三,2021年他完成的《唐诗洛阳记:千年古都的文学史话》一书正是三部曲的真实背景和历史舞台。公元八世纪,除了首都长安,洛阳就像如今的北上广吸引着唐朝的士人聚集,知名的诗人几乎都在洛阳聚焦过。马鸣谦曾读过《伦敦文学地图》《巴黎文学地图》《伦敦传》,《唐诗洛阳记》就如同一份唐朝的文学地图,这也为《征旅》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22年4月,《唐诗洛阳记》在苏州举办研讨会
第四,基于搜集材料中有“发现的乐趣”,2018年,他经引荐获得陈贻焮先生家人的同意,准备编纂《杜甫诗大成》,更是从杜诗里发现了“私小说”和近代小说的色彩。马鸣谦特别同意景凯旋先生(《再见那闪耀的群星 : 唐诗二十家》作者)评价杜甫具有“小说家的潜质”。而他自己仔细研究400多首夔州和云安诗后,给出一个评价是“诗日记”,叙事性特别强,几乎都可以复原出场景。这也让马鸣谦如获至宝,有信心让杜甫人生变得更饱满、更充实,变成活生生的当代人。对此,他和友人说,“我如同提取了诗歌中杜甫的DNA,随即在小说中努力复原杜甫及他的时代。”
*含全书骨架的“创作资料集”先行,迎来四月书写
这些基础工作辛苦而有乐趣地完成后,马鸣谦会先形成一部“创作资料集”,里面像年谱一样搜集了所需要的素材。同时,他也如同搭设剧本一样,构筑了全书的骨架。面对邓安庆的刨根问底,在讲座中,马鸣谦回答得风轻云淡,“国外的职业作家一般都会做大量资料积累。”他以土耳其作家帕慕克为例,指出但凡严肃的写作一般都要做大量的素材研究,帕慕克自己是个建筑师,因此空间概念和创作的预规划就特别强。
因此,准备工作启动于2015年,到2021年2月至6月完成创作资料集的一稿和二稿,自6月中旬动笔,至10月31日写出了初稿。12月2日,《征旅》诞生。
打通“中西古今”,诗人三部曲欲打通唐诗与现代小说
马鸣谦回忆写初稿的四个月,有种通灵的幸福感 彦乐摄
对于这四个月写作的充沛和感动,马鸣谦称,“写杜甫的半年,就是我的灵魂和杜甫灵魂相通的半年,可以说,有85%是相通的。”这背后饱含着马鸣谦的“古今中西并驰”的写作理念。
所谓“古今并驰”,是指唐诗可以和现代小说相通。马鸣谦常常用苏州话朗读杜诗,也会用普通话吟诵,“恍若精神上的附灵”。客居苏州曾为邻居的周公度认为,杜甫身上也有马鸣谦很多的自我色彩的投射。
记者阅读了第一章“入峡”,讲述搬家的场景,对于几经迁徙而流散的书卷,马鸣谦有仔细的计算;而对于获赠于梓州刺史章彝的船也做了详尽的描述,相当于今天的私家车;他在船舱里阅读《文选》,扣住了陆机的诗,这是时空之旅中的文学思考;有意思的是,对于一路给予照顾的云安王判官,杜甫打算以写诗相赠来表示感谢。在现场讲座中,三人也提及,杜甫在夔州作诗的动机之一,也是希望他的诗作能流传到当地主政的官员那里,在保持尊严的前提下受到重视和帮助。因此,显然,写诗也有一部分社交和谋生的因素。
豆瓣评分为9分,马鸣谦留言:只要耐心读完前50页,一定会沉浸到老杜的生活实境
在第二章“火与雪”中,曾写到杜甫一家的生活开销,文中有马鸣谦推算出来的两份账单。在前面提及的署名文章中,马鸣谦细致罗列了杜甫的收入:
1、检校员外郎作为候补官员每月可领到的禄米;
2、夔州刺史柏茂琳所分的月俸;
3、督管东屯所得稻米卖去集市或客商后的入账;
4、采药后出售生药材的入账;
5、瀼西甘林的柑橘卖去集市或客商后的入账;
6、瀼西菜地多余蔬菜卖去集市后的少量入账;
7、其他官僚友人偶尔的接济,直接资助或有两三笔;
8、在柏茂琳之前权领夔州的江陵节度使崔卿派园官送来的蔬菜;
9、接替崔卿的夔州刺史柏茂琳派园官送来的甜瓜;
10、诗作中没有提供线索的其他来源。
杜甫是否和突然降低了家庭收入的当代人一样困于柴米油盐?是的,他的境况也可能是我们会遭遇的境况。杜甫及其生活面貌是可以被我们理解的。
从“中西并驰”而言,马勒晚年《第九交响曲》是受到唐代诗歌的影响,受到马勒这首交响乐曲式的启发,马鸣谦给上下两卷的《征旅》划分了四个乐章,后两章是《农事》《出峡》。
此书20日被评为《新京报》推荐的八月20本好书。推荐语是记录了“困于当下、恍惚于记忆、以诗立命的晚年杜甫”
尽管本书有翔实的诗歌解析和研究准备,马鸣谦依然强调这是一本小说,而非传记。“小说的功能是聚焦和放大,变奏和强化。” 在2019年的演讲中,马鸣谦提到文学和史学就像两只手,相互成就,书写着人类的集体记忆,中外相同。“当深深沉浸在杜甫诗篇的氛围世界中,杜甫不再是一个固定标签,他变成了我可以感知、可以接触、可以了解的一个同时代人。”这是马鸣谦的文学召唤,也是杜甫生命能量面向现代中国人的再次放射。如他所坚信“古典文学的再经典化是有意义的。”
文末链接:
李开元:握手司马迁,我的秦汉三部曲是新形式的史书|上海书展②
作者:李念
照片:除署名均来自网络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