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学人讲故宫系列”第二期围绕“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分四讲介绍送展文物
6月22日,造价35亿、耗时5年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行建成开馆仪式;作为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盛大贺礼,7月2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故宫博物院有900多件珍贵文物南下参与合作特展,院长王旭东作讲座《共同守望人类的故宫》;作为香港文化生活的盛事,开展13天内有6万观众前往,8月门票售九成。
开馆一月后,故宫博物院再次学术助力,在线上展开“故宫学人讲故宫系列”第二期,主题即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分四讲介绍送展文物。8月1日的第一讲依然是王旭东院长挂帅,题目是“香港的未来、故宫的使命”。王旭东在北京故宫的敬胜斋开讲,声音传向了四海。恰逢美国众议院院长佩洛西第二天将窜访台湾,一时杂音嘈嘈,而两岸三地文化的交流、传承、共享“此处无声胜有声”,让你真切感受到,系列讲座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展的里程碑式意义远超过字面的表述。
王旭东院长8月1日在敬胜斋开讲,从线上传向四海
故宫文物是中华文明文化自觉的体现
对于何谓故宫,王旭东认为首先要厘清的一个概念就是故宫只有一个,位于北京,“正是我们今天召开讲座敬胜斋的所在地”。
*只有一个故宫,它在北京,是人民的博物馆
他介绍,要明确故宫的名称,是因为要理解故宫和故宫文物就需要把它们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和场景中来探讨。目前在北京的博物馆名为故宫博物院,今年在香港西九龙落成的则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而不久的将来,今年马上将要动工的是超10万平米的故宫博物院海淀分院,也将会更全面、更丰富地呈现故宫的文物。
谈到故宫,这位2019年新上任的故宫博物院院长说这座明清两代的庞大的皇家建筑群,今天已经是一座人民的博物馆。它所承载的不仅是600年的历史,还是中华文明5000年的发展。
《共同守望人类的故宫》演讲中展示了传统建筑特色
*186万多件套文物五大来源,见证中华文明
王旭东如数家珍,目前故宫中共有超过186万多件套的文物。这些文物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
首先,文物来源于历代皇家收藏、承袭。王旭东认为历代皇家对于文化的传承是一种传统。对于文化的认可、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是国家合法性的前提。因此,统治者对于文化传承体现的是文化上的自觉。
第二,文物来源于清宫征集。特别是清代,为了维护统治、彰显统治的合法性,更是从民间大量征集文物。
第三,来源于宫廷制作。王旭东认为宫廷制作既体现了皇家审美,但同样也是劳动人民的创造。
第四则是君臣作品。在满族入关之前,已经对汉文化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入关后更注重对汉文化的吸收,最终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又一次的繁荣发展。
第五是明清编撰书籍及明清档案,这些在国家主导之下,以民间参与的形式完成的著作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
无论来源如何,王旭东强调,故宫中的文物正是中华文明历代传承、文化繁荣的历史见证。
故宫文物无论来源如何,都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
多元文化融合:中外交流成果但缺科技
故宫是网红地,它作为网红的出现不仅是在现代,更在过去。故宫的红墙琉璃瓦、四季变化的不同场景都体现出不同的韵味。
在王旭东看来,故宫更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不同宗教以不同的形式在故宫中都有所体现。如咸若馆、雨花阁的佛教形式,坤宁宫的萨满教,钦安殿的道教风格。在故宫里还有城隍庙,这虽然不是宗教,但确实是传统汉文化的体现。不同文化形式在故宫中显得多元而和谐。
文化的融合也体现在故宫的文物中,故宫中有很多外国文物的收藏。王旭东提到,这不是来源于战争、掠夺,而是文化交流的成果。望远镜、鼻烟壶、怀表等等。在器物造型、装饰风格上也有吸收国外文化的特点。
当然,王旭东也说到,从文物特点上看,中华文明在艺术、生活上能够不断吸收他国文化,但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却迟迟没有接纳、错失了与前两次科技文明的快速发展。
不同文化交流形成了故宫文物的多元融合
90多年的保护传承:故宫大家庭的世界使命
与国家的历史一样,自从建馆后故宫博物馆也历经时局动荡的洗礼,但从1933年开始,几代故宫人就肩负使命,保护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珍贵存在。
*从清帝逊位到故宫博物院的初建
故宫博物院是一所建立在明清两代皇宫基础上的一座人民的博物馆。王旭东梳理,它的筹备可能要从1912年清帝逊位算起。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6岁溥仪退位,虽然尚留宫中。王旭东认为还是出于文化的自觉,中华民国从承德、沈阳等地将文物运至北京加以保护,并在那是已经有了将故宫转变成博物馆的早期谋划。
1923年太监偷盗、并放火焚毁了建福宫,1924年冯玉祥交涉“清室优待条件修正事宜”,令溥仪出宫。溥仪出宫后的第二年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并成立了理事会,王旭东介绍说,当时党、政、军、宗教界著名人物都参与进来。“作为前代皇宫,没有落于火烧的命运,是理性战胜了感情用事。故宫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的浓缩。”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
*1933年开始的故宫文物保护和使命传承
博物院的发展历经了很多重要的历史节点,尤其是1933年博物院的文物为了避免战乱经历了大规模及长途的向南转移,先后从南京、上海等城市转移至贵州、四川乐山及重庆等地。
1949年北京解放之时,人民解放军接收了北京故宫。1月16日平津战役还在如火如荼之际,毛泽东起草的电报中就对保护北京文化古迹问题做出专门指示,命令“积极准备攻城。此次攻城,必须做出精密计划,力求避免破坏故宫、大学及其他著名而又重大价值的文化古迹。你们务必使各纵首长明了,并确守一点。”
1961年故宫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对文革期间故宫文物的保护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1987年,故宫成为中国第一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建筑。
1949年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得到保护故宫指令,战役后完好接收
*当代使命:平安、学术、数字、活力、科技
在90多年的历程中,一代又一代故宫人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王旭东表示故宫人是一个大家庭,因共有的使命走到一起,贡献自己能力、智慧。今天的故宫博物院整围绕着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科技故宫而建设,从而真实完整地保护并负责任地传承弘扬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将故宫建设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一代又一代故宫人如同一个大家庭成员,接力承担着故宫的历史使命
从送展到合作,故宫博物院是香港馆的坚强学术后盾
作为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献礼,故宫博物院将分阶段南下展出藏品中精选出来的逾900件珍贵文物,但事实上,故宫博物院与香港的合作是长期的。
*合作由来已久,始于2004年
2004年,就曾与香港商务印书馆合作出版《故宫博物院文物珍品全集》(共60卷)。坚持送展去香港,并邀请香港青年举办“故宫青年实习计划”让香港了解中华文化、接触中华文明。
随着送展去香港,内地与香港的合作不断加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曾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不但是战略合作,更是兄弟馆的关系。北京故宫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时间支持我们”。此次,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开幕展览更是如此。王旭东坦言很多展品他也是第一次见到。“故宫博物院将会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坚强学术后盾”。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
*海洋碧波中的香港馆结合时尚和传统
香港人则更懂得他们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香港的研究者、策展人和艺术家的手法和艺术表达既有外国元素又有中国传统元素。我们策展有些是传统的,有些有突破性,比如邀请本地设计师黄炳培(又一山人)重新呈现故宫文物。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地处香港西九龙这个最好的地段,外面有海,而海是香港一个很重要的体现。故宫在内地以红墙为主,而香港的则是海洋碧波。借鉴紫禁城宫殿中庭的概念,创造出立体的、互通的三个中庭,中间的天花板使用现代的铝材料建造,与琉璃瓦类似但不同,是对传统建筑元素消化后的现代表达。访客在展厅欣赏故宫文物后,出来会在中庭看到香港的城市景观,这是一个交错的经验。所以整个馆的设计考虑了中国文化与香港特点和整个城市景观的关系。
在讲座中,王旭东回应了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联合开发文创的提问,他指出这方面确实有很大合作空间。“香港有着时尚的设计,但我更希望故宫的文创设计要深入故宫文化当中,是体现人文精神、生活美学并与当下时代相结合的守正创新的设计。”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外观设计充满本地化元素
*规格最高的文物出境展览,向全世界介绍中国
首次展览,故宫博物院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推出了七大展览内容,从紫禁城的建筑到还原清朝宫廷一日生活、展现清代帝后肖像。从可以上溯8000年的陶瓷器到与当代设计师对话的古代工艺,展现国之瑰宝的晋唐宋元书画。更有通过马文化艺术对比中外古今。
王旭东说,展览双方携手策划七个与故宫珍贵文物有关的展览,是故宫博物院自1925年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文物出境系列展览。
特别展览“国之瑰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海报
昨天(8月3日)起,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已推出为期一个月的特别展览“国之瑰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第二期,15件国宝级古代书画名品在展厅8中展出,包括《洛神赋图》(北宋摹本)《行书摹兰亭序帖》《江山秋色图》等精选珍品。在市民对展览展品、建筑空间、策展手法的高度称赞中,8月的13万张门票也已全部售罄。系列第二讲也在下周一跟进做讲解。
“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展览因为大湾区区位优势承载着更多的使命。”王旭东真诚寄语,特展和博物馆不仅仅是向香港居民展示中华文明的魅力,增强香港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更要承担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责任和任务,“让故宫成为人类的故宫”。
8月2日,香港35位立法会议员参观调研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如何发挥文化走出去功能
作者:童毅影 李念
照片:除署名和海报外,均为主讲者PPT线上截屏整合,版权为故宫博物院所有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