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上海在双碳实施上已取得哪些成绩?如何补足非化石电力不足的短板?全国碳交易启动,对已有碳交易八年试点经验的上海有何利好?排碳比重较大的上海的重化工企业如何迎接双碳挑战?
上周六(11月20日),157期文汇讲堂《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特别讲座——格拉斯哥峰会后中国的双碳路线图和挑战》成功于云端举行。主讲嘉宾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清晰地梳理了格拉斯哥气候峰会的四个关键词、中国双碳路线图面临的四大挑战,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佳具体解析了上海的双碳政策制定、先试先行举措。今起分主讲1、主讲2、嘉宾对话、互动四篇以飨听友。也可点击文末链接直接观看视频回放。此篇为嘉宾对话,聚焦上海双碳政策及实施。
刘佳和诸大建教授互动
刘佳: 诸教授做了一场非常精彩的报告,为我们绘制了应对气侯变化的全景图,从历史进程、驱动因素、基本逻辑,以及应对策略,包括具体技术、相关产业的发展机遇,全方位地为我们做了分享和解读。既有历史的纵深感,也有现实的紧迫感——双碳引领工作任重道远。
*青浦、吴江、嘉善三地可优势互补,形成长三角生态绿色示范区
今年10月份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了各地区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从实际出发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我先请教诸教授,10月份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了各地区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从实际出发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特别提到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要发挥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级作用,率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像上海所处的长三角如何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为全国提供示范引领的经验?
诸大建:我一直认为中国要实现2030年碳达峰,重要的问题是不要运动式齐步走,而是要因地制宜。用卡亚公式考量各地,具体分析产业、能源、建筑、交通四个方面,就可知道各地的困难和具体挑战。这几年上海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上花了大力气,可谓占了先机。目前上海的煤在能源结构中已经下调到占比30%左右,产业结构也在持续往高端走,这些使得上海可以在碳达峰上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先导作用。
我曾经观察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就青浦、吴江、嘉善三个地区而言,要高水平实现碳达峰,青浦要多在交通上发力,吴江要多在产业上发力,嘉善可在农业领域等做贡献,合起来就是一个互补的低碳发展示范区,这就需要因地制宜的思路。
*上海“十一五”即全面启动节能减排控碳工作,零碳电力大幅提升
刘佳主任正在牵头支撑上海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和方案的研究工作,不知道上海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先行一步的设想和做法?
刘佳:根据全国一盘棋的统一部署,上海正在抓紧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系列政策文件,我非常有幸参与到这块工作中。上海除了自身做好节能低碳相关工作以外,还要在机制创新、标准制定方面给长三角甚至全国提供经验和借鉴。
上海从“十一五”开始就系统、全面启动节能减排控碳工作,全面推进社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从几组数据可以看到这些成效。
第一、2010年以来,在上海GDP年均增长超过7%的同时,碳效率(单位GDP碳排放)累计下降超过50%。
第二、煤炭消费量,刚才诸教授提到已经下降至30%的占比,相当于从2011年的最高点削减了将近1/3;天然气尽管也是化石能源,但碳排放要比煤炭降低近一半,所以,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源需求,上海不断加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利用力度,过去十年上海的天然气消费量将近翻了一番。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上海的全社会用电量里面,零碳电力,包括外来水电和本地风光生物质发电,占比正朝40%迈进,这在全世界特大型城市里面都属于非常先进的水平。
取得这些成绩,也取决于上海在扎实推进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包括能源、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重点领域精细化的节能降碳,同时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循环的试点示范,包括通过植树造林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等等。这些工作齐头并进、多措并举。
*上海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已上升至50亿元,推进效果显著
上海在2008年设立了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图为2021年专项资金安排计划
上海有一点是其他省市所羡慕的,在2008年设立了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通过政府引导推动,促进上海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比如说分散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建筑楼宇节能改造等,对这些额外的投入,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可作相应的补贴。专项资金规模从每年10亿元规模已经升至50亿元。
另外是用好市场的手段,上海碳交易市场自2013年试点以来总体平稳有序,很好地探索了市场机制促进全社会节能降碳。
诸大建:上海在双碳发展方面是绝对有技术优势和制度优势的。我前面说实施“30-60”议程,中国碰到三个80%的问题。对照上海的数据,可再生能源要大幅度增长是比较难的,上海主要是外来电和天然气作为主打替代传统的煤品和油品。要高水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有没有进一步提高外来电和天然气的可能性,否则要找新的替代品?这是第一个80%的问题。
第二个80%是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上海产业结构中的工业占比比较重,而北京的钢铁、化工行业都搬走了。上海制造业某种角度要承担国家战略,在保持制造业高端优势的同时,一些重化工业企业需要大幅度降低碳排放,有些是央企,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个80%是上海靠自己的碳汇不可能解决太多的问题,要碳中和还要靠大幅度降低源头的排放,提高上海城市绿色空间的碳汇能力和基于人工的碳捕获比较难,这些该如何应对?
*千方百计发展本地可再生能源,进一步争取新的市外非化石电力
刘佳:诸教授提的问题非常好,这也是我们上海碰到的挑战,这些挑战是客观存在,需要我们依据上海自身的发展阶段和现有资源禀赋,去面对和克服。
确实,从上海全社会能源消费比例来看,非化石能源现在占比大概17%左右,这里也包括了外来的绿电,上海绿电比例是很高的。仅靠本地的风、光资源非常少。所以,接下来的“十四五”上海要大力推两块工作。一是本地的可再生能源,要千方百计去挖掘潜力。现在各区都在排摸建筑屋顶等资源,考虑在节能改造的过程中安装屋顶光伏,或者探索新建建筑的光伏一体化;在崇明打造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岛,结合自身的农业产业,推行农光互补和渔光互补。另外一块是上海的外来电,上海在积极争取新的市外非化石电源和电力输送通道。
上海前十年在能效提升上做了大量工作,因为我们用卡亚公式算过,上海前十年能效提升做的贡献占70%多,能源结构优化基本是不到30%,接下来能源结构优化将会发挥更大作用。
*上海的重化工企业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宝武集团已经提出了2023年碳达峰、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加快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对比北京、深圳等地,相对来说上海工业产业的碳排放占比比较高。从数据来看,工业碳排放占到50%。现在石化化工企业和钢铁企业,一南一北,何去何从?宝武集团已经提出了2023年碳达峰、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加快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如在工艺流程上从长流程向短流程转变,提高废钢利用率,而不是从铁矿石、炼焦的铁前工艺开始,这样能耗、碳排放、污染物都会大量降低。
石化化工行业现在也在积极布局,一是产业结构向更精细化工艺和产品发展,二是化工企业在积极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比如以油为主的原料现在在倡导加入生物基原料和废塑基原料,废轮胎、废床垫等都可以通过循环资源化成为原材料,这样也可形成循环化的经济体系。
*上海碳市场首选能耗和排放较高的300家企业
诸大建:这样做非常好。我知道刘佳主任也在参与碳交易有关的工作,今年上海刚刚变成全国市场。京都议定书原来有清洁交易机制(CDM),COP26重新提到了碳信用的国际交易问题,我们有没有考虑和国际对接?如果要对接的话,我们这个市场还有哪些发展空间要挖掘?现在我们的碳交易以自上而下的配额为主,未来如何考虑自愿交易机制?比如年初时,有人提出上海是否可以有“碳积分”并和碳交易接轨,你们做政策设计时有没有涉及到?
刘佳:在全国碳交易市场今年7月16日启动之前,国家层面选了7个城市做试点,上海碳交易市场从2013年就已开展试点,可为全国启动提供经验借鉴。八年中通过制度不断创新,方法持续完善,目前涵盖了碳排放规模在2万吨以上300家企业,主要是电厂、钢铁、石化化工以及航空企业等等。
*个人碳普惠如何与碳交易市场对接?已在顶层设计中
如果个人的“碳积分”能有制度设计,就可与原先300家的碳交易所谓的小众市场做对接
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引发经济社会系统性的变革,除了生产方式的转变,生活模式的转变也很关键,从消费侧来倒逼、引导生产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正在考虑在市场机制上做一些延伸和拓展,能够面向社会个人和一些小型企业推广绿色低碳的行为。比如今天我没有开车,是骑着自行车过来,或者步行过来,就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标准核出今天低碳行为的减碳量。如果有一个平台可以记录每个人的衣食住行上的节能减碳行为所产生的碳减排量,就可与原先300家的碳交易所谓的小众市场做对接。
目前上海的碳配额履约中规定有3%可以通过国家经核证的自愿减排量(CCER)去清缴抵消,将来也可能会允许一部分碳普惠减碳量来补充,现在主管部门在顶层开展机制衔接、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也体现市场机制的引导。
*国际碳排放量转移机制有助上海建设国际绿色金融中心
COP26也提了比较振奋人心的政策,在全世界可以开展一定程度的碳减排量的转移。在这样一个新的碳市场机制下,我们通过购买其他低成本国家的碳减排量,降低我们自身的减排成本,实现自主贡献的目标。我们作为节能减碳新技术大国,现在已经弯道超车,相关的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也是比较领先,也有机会可以向其他国家出售减排量。
全国的碳交易系统落户上海,为上海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定价、创新中心打下基础。在绿色国际金融枢纽定位的目标下,也可以借助国际碳市场的机制,更好地支撑实现我们碳金融中心的建设。
诸大建:在双碳背景下,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不应该再是传统的金融中心,而应该是低碳绿色的国际金融中心。许多事情先行一步非常重要。比如说现在个人可以加入的中国经核证减排信用(CCER),看上去比较小众,需要一个权威的审计部门认证后,才能形成真正的经济激励机制。上海的互联网和金融机构如果能联手合作,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另外一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风光发电、特高压网站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假如国际碳交易市场能够成立,这些技术就可以到海外去赚碳结汇,上海在这方面也可以形成优势。
*必须精确计算合理碳排放需求,兼顾五个新城建设、旧区改造等
五个新城的建设,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都需要能耗支撑
上海到2030年做到碳达峰应该不是问题,反向思维一下,在什么样的水平上实现碳达峰才是问题呢?现在的碳排放大概是在2亿吨左右,到2025和2030年,上海的“天花板”在什么地方?
刘佳:根据国家的要求,各地都在制定碳达峰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各项措施都要支持未来达峰的时间和峰值水平。上海在全国层面发展阶段相对处于后工业化,人均GDP也已超过2万美元,因此具备一定的碳达峰的基础和条件。
但还是存在挑战,比如说五个新城的建设,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都需要能耗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工智能、数字化治理等,对能耗的需求也非常大。这种情况下实现碳达峰需要实事求是,符合自己实际发展的情况。拿民用建筑而言,目前的总面积是11亿平方米,上海可能还将增加50%的建筑面积,除了建筑规模的增加,诸如我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公房加装电梯、旧城区改造更新等都会增加能耗。所以必须测算出合理的碳排放增长需求,同时有多少减排的措施和空间,排出每年的增长需求和减量措施,最终才能得出合理的峰值水平。
诸大建:很有意思,大家说今年是双碳的元年,所有的工作都是起点。
(整编:李念)
未完待续
直播回看网址:http://mobile.vshibo.xin/live/launch?id=413
【相关链接】
诸大建:COP26文件首次规定“减煤”,真正开启“新工业革命”|157期文汇讲堂1
诸大建:中国碳排总量居首,十年内减排与发展这样平衡 | 文汇讲堂157期2
作者:诸大建 刘佳
编辑:钱亦琛 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