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联合国气候大会如何一步步达成控制升温不超过1.5摄氏度的共识?为何COP26会议上能达成“减煤”的协议?1000亿发达国家支持发展中国家减排资金里,美国为何不同意包括中国?
上周六(11月20日),157期文汇讲堂《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特别讲座——格拉斯哥峰会后中国的双碳路线图和挑战》成功于云端举行。主讲嘉宾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清晰地梳理了格拉斯哥气候峰会的四个关键词、中国双碳路线图面临的四大挑战,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佳具体解析了上海的双碳政策制定、先试先行举措。今起分主讲1、主讲2、嘉宾对话、互动四篇以飨听友。也可点击文末链接直接观看视频回放。此篇为主讲1,聚焦格拉斯哥峰会的四个关键词。
诸大建和刘佳与主持人李念在互动环节同屏 张勤截屏
格拉斯哥COP26峰会13日刚刚结束,我就格拉斯哥COP26的主要成果,结合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谈一点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碳达峰碳中和的本质:经济社会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
在展开讨论之前,就如何理解碳达峰和碳中和,我想先强调三点:第一,碳达峰碳中和是要使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一个“倒U形曲线”的转折。如图一所示,原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呈现上坡曲线,而碳达峰是要进入一个平台,促使碳排放达到稳定的“天花板”,碳中和是二氧化碳排放从“天花板”开始下降,最后至排放和吸收达到中和。
图一:解读碳达峰、碳中和的“倒U形曲线”
第二,目前讨论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话题,是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然而,应对气候变化涉及所有温室气体。所以,碳达峰、碳中和的广义概念是包括整个温室气体在内的气候影响中和。温室气体都折合成碳当量来计算排放量。
第三,碳达峰、碳中和听起来是一个环境概念,但这绝不是要就环境论环境。讨论这个问题的目标是要使发展更加绿色化,简言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就是要让经济社会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脱钩。也就是说,双碳发展的本质是要高质量发展,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提高的同时,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COP26内容:落实减缓、适应、资金问题,讨论国际碳交易机制
格拉斯哥COP26会议是贯彻落实2015年巴黎会议的第一次五年期重要会议。2015年12月12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黎协定》,其政策要点通常被认为有三个支柱:一是减缓问题(mitigation),主要涉及与温度上升不超过1.5度和2度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目标是多少,时间节奏如何。二是适应问题(adaptation),指在气候变化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如何减少经济社会的影响和损失。研究显示,相较于工业化革命初期,目前全球气温已经上升了1.1—1.2度。三是资金问题。发展中国家减排和适应的资金来源于哪?如何加强全球合作?格拉斯哥COP26会议除了讨论这三项议题之外,还涉及一项操作实施的议题,包括定期公布国家自主贡献报告,探讨国际碳交易机制等。围绕以上四个方面解读格拉斯哥COP26会议的成果和信息,可以强调四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1.5度目标,12年来首次有共识
从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到2015年的巴黎会议,再到2021年的格拉斯哥会议,这三个COP主要会议对于全球升温的控制目标是在提升的
从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到2015年的巴黎会议,再到2021年的格拉斯哥会议,这三个COP主要会议对于全球升温的控制目标是在提升的。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讨论的升温限制目标是2度。当时普遍认为2度是一个需要控制的点,超过2度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但有些小岛屿国家认为,2度的上升目标不能解决他们气温上升后遇到的困境,因为这些国家面积小,海平面高度低,一旦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将对他们造成致命的影响。所以,他们要求将温度上升控制在1.5度之内。到了2015年的巴黎会议,主要的升温限制目标变为“保2度,争取1.5度”。但在今年的格拉斯哥会议上,联合国已经强调要把1.5度作为主要奋斗目标了。尽管格拉斯哥会议的任务是落实《巴黎协定》,所以“保2度,争1.5度”的目标文字上不会变动,但是1.5度已经明显成为讨论问题的焦点。
按照惯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在五年一次的重要会议节点,都会研究发布一份权威性的研究报告。哥本哈根会议时IPCC发布了第四次评估报告AR4,巴黎会议时发布了AR5报告,今年IPCC又发布了作为讨论基础的AR6报告。报告显示,全球平均温度升高幅度上升在加快,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在增加。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COP26会议前号召全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力争把地球平均气温的升幅控制在1.5度以内。
联合国环境署在格拉斯哥会议召开前发表了一份排放差距报告。2020年间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在400多亿吨,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在500多亿吨。按照1.5度目标,从现在起应该持续下降,到2030年应该分别降低到200亿吨和300亿吨以下,到2050年应该分别降低到100亿吨和200亿吨以下。
1.5度的差距:按2030年排碳水平,温度会上升2.7度至2.8度
那么,未来排放情况与1.5度的目标差距有多少?按照联合国环境署的研究,如图二所示,虽然汇总2050年有关碳中和的结果,到2050年的排放情况可以控制在2.2度左右,但是近中期到2030年的情况却有很大差距。根据国家自主贡献报告各方提出的愿景,2030年的碳排放估计与2020年持平,甚至略有走高,推测温度上升2.7至2.8度。而要实现1.5度的目标,需要减少排放大约280亿吨左右。
图二:国家自主贡献汇总后的减排结果与1.5度目标的差距
为此,格拉斯哥会议做出重要决定,要求各国在2022年的COP27会议上重新核查国家自主贡献,提出更为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缩小与1.5度目标的差距。COP26会议结束的时候,作为格拉斯哥会议主席的英国政府代表说,“唯一庆幸的是让1.5度目标存活了下来,但它的脉搏是微弱的”。观察气候变化COP会议从2009年到2015年再到至2021年的变化,温度控制目标是在逐步提高的,集体行动虽然艰难,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在向前移动。我个人预感,明年在埃及举行COP27会议,各国自主贡献汇总后的情况,距离1.5度目标的差距会进一步缩小。
第二个关键词:适应,以联合国PSR逻辑应对
目前,地球温度相对工业化以前已经上升了1.1度,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已经出现。以中国为例,北方的干旱、南方的洪涝,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都在增强,甚至郑州也出现了反常的水灾。在这种情况下,控制温度不要过度上升是一个减缓性的工作,如何适应这种极端气候变化是一个应对性的工作。如图三所示,我们不仅要减缓温度上升的节奏,还要提高应对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图三:适应与减缓需要同时并重
缔约方会议(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COP)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缔约方大会,共有近200个缔约方,其中最弱势的就是小岛屿国家。他们最关注“适应性”问题。因为他们的排放量虽小,但受影响却较大,因为海平面上升可能会淹没其陆地空间。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前,我曾经应邀去菲律宾考察他们那里应对气候变化的情况,看到他们成立总统应对气候变化办公室,视为同军事紧急状态同等重要的事务,重点就是适应方面的事务。因此,对小岛屿国家而言,解决适应问题已迫在眉睫。联合国环境署的适应差距报告估计,到2030年的适应成本每年约为1400-3000亿美元,到2050年的适应成本约为2800-5000亿美元。COP26会议决定在以后的协约国会议中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全球适应目标和发展战略解决问题。
理解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适应与减缓两者并重,有一个重要但是简洁的思维逻辑。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分析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影响的PSR逻辑。如图四所示,“S”表示现有二氧化碳的排放状态以及温度上升,“P”表示导致温度上升、二氧化碳排放的原因,“R”表示机构和体制的政策反应。
图四:分析气候问题的PSR逻辑
首先,目前的状态“S”是地球正在放热,二氧化碳排放导致它的温度上升。如图五所示,1970年以来地球温度上升的速度在增快,2020年地球温度相对于工业革命初期已经上升了1.1-1.2度。
图五:状态分析证明全球气候变化与温度上升
其次,原因“P”是什么?温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来自人类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发展模式。因为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地球的外部,通常太阳辐射,地表吸收,再反射出去,地球表面的温度存在一个恒温调节机制。但是,1750年以来的工业革命和经济活动,先是以煤为主的蒸汽机工业革命,后是以油、气为主的内燃机工业革命,人类排放的六种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甲烷(CH?)、氧化亚氮(N?O)、氢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合物(PFCs)、六氟化硫(SF6),构成了温室效应。图六表明,正是因为人类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工业革命等经济活动,使得地球外部的大气层聚集了温室气体,像暖房一样吸收了热量,又反射到地球,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图六:原因分析揭示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地球变暖
针对以上两者情况,机构体制的反映“R”需要有两种:一是针对化石能源消耗的反应,称为“减缓性反应”。IPCC以及国际上的研究机构用计算机模拟了多种情景来分析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控制温度上升不要超过1.5度就是为了实现确保低风险。二是针对温度已经上升的反应,称为“适应性反应”。现有的温度上升和海平面上升,使得地球表面的小岛屿国家和沿海地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三个关键词:1000亿美元资助,涉及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
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有三个里程碑的年份,形成了三份有法律约束性的文件。一是1992年的里约会议,通过了具有法律约束性的文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二是1997年的京都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这是首份实质性的减排条约。《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必须减排,发展中国家可以自愿减排,因为历史上发达国家的排放量占据绝大多数。三是2015年的巴黎会议,通过了第三份具有法律约束性的文件即《巴黎协定》,要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要以自下而上、自主贡献的方式参加减排,发达国家有义务和责任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总体上是失败的,但是一个重要成果是发达国家承诺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进行减排以及开展适应活动,一直到2020年。但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承诺的1000亿美元还没有到位。如图七所示,截止2019年的最高支持金额是796亿美元。此次格拉斯哥会议继续强调发达国家需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并把时间延长至2025年,进一步提出2025年后提供的额度要比2019年的800亿增加一倍。同时规定气候资助中用于适应的资金要与用于减缓的资金相当。印度在此次会议承诺到2070年实现碳中和,强调前提是发达国家在2030年前需要保证提供100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图七 发达国家承诺的每年1000亿美元还没有达到
发达国家承诺提供资金问题资助发展中国家减排,涉及到气候变化公约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common but di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y)。事实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每年都是一场大戏,因为将近200个国家进行表决,不是少数服从多数,只要有一票否定,就无法通过协议,所以缔约国之间的利益维护和争斗都很激烈。在气候变化国际会议中,不同国家的责任和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是要处理这样的问题。气候变化COP缔约粗线条可以分为三类,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以及发展中的小岛屿国家。美国、欧盟这类国家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的历史存量主要来自他们,因此需要绝对减排、大幅减排,同时提供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减排。发展中大国,包括中国、印度要提出有力度的可报告、可测量、可检验的MRV指标,但不用出资,因为历史责任并不来自发展中大国。小岛屿国家可以根据国情参与活动,同时得到资助进行相关的适应和减排行动。
第四个关键词:减煤,从逐步终结改为“逐步减少”
减煤作为COP26会议中与1.5度目标相关联的一个重要举措和决定,是此次会议的亮点。与此有关的意见分歧是,原本COP26会议的决议草案是逐步终结煤碳,但是印度、中国、美国等要求最终文本改为逐步减少煤碳。一个解读是对于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发展中大国来说要完全终结烧煤是困难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多边文件明确规定减煤这是第一次。这一信息表明,从2021年开始,传统的煤油气等化石能源已经分别开始逐步减少的节奏,具有了启动“21世纪新工业革命”的意义。
图八:新工业革命与去碳化创新
21世纪新工业革命:以碳中和为核心的零碳、降碳、负碳技术
如图八所示,1750年至今人类社会已经有过4次革命,但是以前的四次工业革命包括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都是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结果都是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有人认为1750年以来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需要在地球历史上分出一个专门时代叫做人类世。21世纪的新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需要对自己有一个重要的革命,这个革命是对之前所有旧工业革命的根本性变革。这个以碳中和为核心的新的工业革命和去碳化创新,主要包括三类技术,一是以可再生能源为内容的零碳技术,二是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的降碳技术,三是碳排放以后用自然和人工方式吸收的负碳技术。新工业革命的目标是用三种与碳有关的技术重塑我们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彻底脱钩。
(整编:金梦 李念)
未完待续
直播回看网址:http://mobile.vshibo.xin/live/launch?id=413
作者:诸大建
PPT:来自嘉宾主讲
编辑:钱亦琛 诸大建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