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建于土地革命时期的1931年、后在延安不断扩容提升的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培训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简称“红大”),顶峰时期曾开设14门思政课和党史党建课程;华师大宋进教授回忆起2年多前参加“318”全国学校思想理论政治课教师座谈时,习总书记提到这个细节,并指出中学时期“中学革命接班人”一课对自己有很大影响。
思政课有源可溯,有脉可循。
2019年,华东师大一附中有20多位高中生担任了中共四大的志愿讲解员:“东宝兴路石库门弄堂里的英文补习班开班了,楼下一位苏北阿姨边做家务边打量四周动静,有可疑人就悄悄拉响楼梯口按铃,楼上20位党员代表全国994名共产党员在探讨中国革命前途……”学生讲得抑扬顿挫,入情入境。
思政课能唤醒新时代青年的热血,薪火相传。
如何借讲好百年党史的新起点,将“大思政课”提升到更“大”战略格局,具备更“大”学科合力,拥有更“大”资源整合?日前,华东师大举办的“讲好百年党史,上好‘大思政课’”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两周年研讨会上,参与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联人献计献策,揭牌加交流的会场也变得热气腾腾,既带来了对优质大思政课的热切需求,又分享了来自一线的融合式的实践探索和未来设想。
14位专家受聘于“华东师大党史学习教育专家组”
需求之一:党的历史自信的逻辑需求
有历史的需求才有来自生命的不竭动力。
从历史角度而言,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和思政学习。身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华东师大紫江特聘教授宋进强调要从历史角度来解读习总书记所说的“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他指出,从红军大学开始,就曾开设14门思政课和党史党建课程;党和国家领导人往往是党史的执笔者或执教者。周恩来在延安中央党校专门讲授过一门党史课,主题是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而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史在1926年出版,副标题点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及其使命”。毛泽东在延安和几位同志一起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他还专门撰文讲述如何用“古今中外法”来研究党史,他提出在理论加实践基础上还要有历史知识这一点。
“通过党史的学习教育,要体现历史之美。”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所以,学习党史是历史自信的逻辑需求。
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进
需求之二:思政课的学科核心素养的需求
有信仰承继的需求更有来自责任的使命。
学党史要达到的八字目的——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如今已经深入人心。在加盟复兴高级中学才三年的汪玥老师看来,高中的思政课目标是要让学生形成学科的核心素养,即形成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社会参与。初心是要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在她看来,高中思政课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听党史故事,学习党思考与解决问题,从中感悟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易,从而加深对党的热爱,国家的热爱,引导他们坚持“四个自信”,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教师要把讲党史作为落实科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工具,带领学生去探索故事所隐含的寓意深刻的道理。”
思政课的设计包含着科学性,她有着培育学生形成信仰、热爱党和国家的需求。
一艘红船,让四个年龄段学生各取精华,而且渐有提升。
如何有机地设计党史的各阶段教育,使之成为学生成长中精神图谱的延续,既是教育的责任,也是对教师内功的挑战。
华东师大一附中的陈明青老师贡献了一个精彩的案例。“在弘扬红船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题下,大中小学思政课老师进行了集体备课。在小学,要讲明红船之“红”的寓意,让红色成为小学生成长的底色;于初中,提炼出红船的精神价值元素——首创、风险、奋斗,而至高中,则是梳理革命精神图谱,学会从红船精神延伸到长征精神,从两弹一星到改革开放再到抗疫精神,在高中生悟出:在变与不变的辩证法中,看到共产党人的初心,让她薪火相传;到大学,要落实使命担当,鼓励学生们将革命精神转化为服务革命老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切实行动。
麦苗拔穗,一节高一节。“这就是一种螺旋式上升。这就是循序渐进”。“红船精神”的集体备课在年龄段上有序衔接,使得实现民族复兴的接力棒代代相传。而教育的张力也在其中闪耀出光芒和生命力。大中小一体化设计的实践正取得日出效应,越来越有生机。
华东师大第一附属中学思政学科陈明青老师
融合探索之二:各学科设计的有机融合
史纲、思修、毛概、马原加上2019年在上海开的习概,是00后眼里的念叨的五大公共理论必修课。
如何激活现有各思政课和现有各学科的潜力,有序有机融入党史教育,将故事与理论、知识与价值、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结合?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闫方洁信奉“真信、真懂、真爱”,她智慧地将思政课之间的内容设计得彼此呼应,合力凝聚。她的设计里,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堂上着重讲述大历史观、党史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讲好党的故事;在“思想道德与法律素养”课堂上重点是党的精神;在“毛中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上讲党的理论创新,在“习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堂上,聚焦用党的精神指导今天的伟大事业。这样,让大学生俗称的史纲、思修、毛概、马原、习概,彼此得到精神的互文和共鸣。
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闫方洁
而这样的探索也出现在高中思政课上。入职三年的汪玥指出,对党史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必修课三《政治与法治》中的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是四本必修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内容的整合。“要将党的领导融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多生态领域,多学科角度,讲述党史故事。”
著名的党史党建专家、华东师大终身教授齐卫平则对关联学科比较弱的课程提出设想,达到软融入。他指出,可以以讲故事方式切入。比如,图书档案课里可以讲述中国共产党如何保护红色档案的故事;历史学课程上,可以讲述中国共产党人中的一些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故事;这样,在理科专业里,也可以融入科学家如何以共产党人的精神进行科学攻关的故事。他强调关键要用心选好生动的故事,比如,众所周知的陈望道在义乌老家翻译《共产党宣言》,把母亲端来的馒头蘸到了墨汁里,满嘴漆黑,还直夸“真理的味道是甜的”。
华东师大终身教授齐卫平
融合探索之三:行走的课堂,边学边悟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拿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谁都不爱听,我也不爱听。”习总书记在3月6日的全国两会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回答上海交大校长林中钦委员的建议时曾这么说。行走的课堂,在多年的实践中,越来越显出其共情的生命力。
陈明青带着一附中的学生们去了中共四大纪念馆,让学生们不仅倾听,也成了党课的讲述者,声情并茂的演讲,是介入了历史情境,普遍受穿越剧文化影响的这一代孩子们,不由自主地会有“假如我在那个年代”的浮想联翩,胸中涌动热血青春。他还带学生去了李白烈士的故居,在简陋的床板和放黄的长衫边追忆永不消失的电波。“历史细节总比空谈理论更生动。”而即将前往国歌展示馆进行志愿宣讲的华东师大孟宪承书院2017级思政专业师范生纪晨毓无比憧憬。
华东师大新青年党史宣讲团成员即将前往国歌展示厅等红色场馆宣讲
边走边学,边学边悟。这一点,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杨宇的体会更为深切,在一大会址修建重开前夕,他介绍,2008年就发起的“红喇叭”小小讲解员十多年来,已经有2100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其中;2019年,在此基础上还推出了“话说一大:听00后讲建党故事”;而与春秋航空联合举办的“四史教育飞上蓝天”主题活动,让金牌讲解员首次尝试在万米高空为乘客讲述《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故事,开创了社会思政课的崭新模式。同样,以大学生为主力的“党的诞生地”志愿服务队在成立三年来,服务总时长超过2.8万小时,服务观众315万人次,颇有“学党史,做实事”的雏形,“有效缓解了纪念馆的接待压力,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为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提供了新的注解。”杨宇夸奖。
中共一大会馆副馆长杨宇
而研讨会现场的“百年正青春——华东师大新青年党史宣讲团”成立暨主题宣讲实践活动,和华东师大“大思政课”首批现场教学点授牌仪式,更是为行走的课堂增添了新的活力。
融合探索之四:华东师大试点的顶层布局
无论是历史自信的需求或是思政学科形成信仰的核心素养要求,这都需要对“大思政课”做顶层布局。作为研讨会的召集人——有着悠久学脉、厚重学术底蕴和扎实学科基础的华东师大体现了当仁不让的责任心和破难之心,一手抓顶层谋划,一手抓落地见效,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上取得明显的成效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校长钱旭红2020年在华东师大云端开讲第一课,启发青年学子用自己的肩膀担负起民族的希望
华东师大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顾红亮在总结了“一把手头雁效应、完善思政学科点布局、推动思政课程群体系化、探索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四条经验后,着重介绍了今年进一步的探索,除了下半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正式招生外,首先将积极推进党史融入思政课,以马学科为牵引,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一体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一体化,校内校外一体化;其次会依托上海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训基地,创新实训方式;第三,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提质计划,支持鼓励优秀教师赴国外一流大学党政部门挂职交流,切实提升与大思政课相匹配的能力。而这些,也是文首学校党委书记梅兵所言的“三大”——大战略格局、大学科整合力、大资源整合。
而这些的基础就在于“过去三年共开设了41门融入党史内容的相关课程,26门通识课,15门专业课;共有127位教师参与,12703名学生受益。与9家中小学合作推出20个党史学习教育相关视频。”研讨会上,14位专家受聘于华东师大“大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专家,《上海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活动观摩活动》音像制品首发,探索始终在路上。
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两周年之际,华东师大于3月17日举行专题研讨会——百年党史如何融入思政课
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说,“古人讲过‘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通古今就要学习,不但我们要学习,后人也要学习,所以,学习运动也有它的普遍性和永久性。”
如今全国学校思政课的“不可替代”正体现着学习的普遍性和永久性,而像华东师大这样的思政领航高校群正在积极“善用之”,“建好立德树人主阵地”,百年党史的教育,必将成为“大思政课”里闪亮的坐标。
作者:李念
照片:华东师大微信公众号
编辑:钱亦琛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