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由上海市社联、文汇报社、深圳大学联合主办的“创新、文化、开放——沪深双城互鉴共进学术研讨会暨第150期文汇讲堂”于2020年12月25日在深圳大学举办,两地12位知名学者参与。内容丰富和内涵深刻的研讨会已经整理成文汇报两个专版,主题分别为“新一轮创新”,聚焦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新一轮开放”,聚焦长三角和大湾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和协作,已于1月30日和2月3日刊发。文汇讲堂频道将三节专题分成若干主题,同步和听友分享此次研讨会的内容,分别为“大湾区的科创未来”“长三角的数字突围”“认识深圳文化” “区域发展:长三角和大湾区”“沪深互鉴共进”五个主题。(具体见文末链接) 。
此组三篇稿件为“认识深圳文化”篇,之前两篇由文化学者、作家胡野秋和深圳大学文化产业学院执行院长周建新分别探讨深圳的嫁接文化和文化产业特长。这里刊发第三篇,是来到深圳5年的美学研究者、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高建平对深圳的体会,他从与瑞典、上海等城市的比较中,在肯定深圳重视文化建设的同时,提出文化最终需要一定时间的“养”,为深圳文脉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来深圳五年的高建平院长提出,城市的底蕴,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时间来养育
我从北京的中国社科院来深圳大学也有五年了,对深圳文化的理解远不如周老师和胡老师那么深刻,但可以提供一个旁观者的视角。
深圳打造文化不遗余力,底蕴尚需时间慢慢“养”
谈到文化,大家的理解各有不同。“文化”一词既有广义,也有狭义。一个城市的文化是如何养成的?在我看来,文化需要慢慢积累、逐渐养成,而不能像经济那样迅速成长。
在深圳的南山区有一个南山博物馆,全国没有一个城市能建造如此大规模的区级博物馆。深圳还有何香凝美术馆、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等,这些文化场所经常举办规格颇高的展览。这说明什么?说明深圳人建造文化是不遗余力的。深圳市委提出,建设十大文化工程,狠抓成效。在这种实干精神下,博物馆、图书馆等许多设施都建立了起来。这当然是大好事,这是基础,但文化的建造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慢慢培养。
何香凝美术馆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也是继中国美术馆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现代博物馆
深圳南山区博物馆,是全国少见的区级博物馆
深圳从原来的边陲小镇,到如今的国际大都市,只不过短短几十年,发展非常迅猛。深圳因改革而兴,深圳大学也是随着深圳立市而建立起来的,深圳有着40年的历史,深圳大学则有37年的建校史。深圳从刚开始的加工工业,发展到如今的高科技之都,其发展速度非常之快,令全世界震惊。深圳是一个重视效率的城市,“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正是说明了这一点。但是,文化是养出来的,需要时间的滋养,要有一个成长过程。通过一些大的文化工程,建立起了硬件,这很好,但文化底蘊的形成,还有待时日,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
深大创建于1983年,“2020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首次跻身世界300强,为263名,较去年进步64名,是唯一的非“双一流”高校
“来了就是深圳人”的高度包容性,科技之都特色鲜
深圳与上海相比,两者有着共同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有其特殊之处,开放、包容。据说,康有为曾向光绪皇帝建议,将中国的首都迁至上海。如果这一建议被采纳,那中国如今的面貌可能就是另一幅模样了。100多年前,康有为看到了古旧、陈腐的北京和开放的上海,才产生了如此的想法。深圳有着和上海一样的开放,但有先后。上海近现代历史比深圳早了100多年,这100多年与现代中国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这使上海的文化有深厚的积淀。我是学文学的,从上海的小弄堂中走出了半部中国现代文学史。
今昔对比:跨越百年的上海
上海有许多著名的大学,如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等,在全国的学术上都处于领先地位。相比之下,深圳大学的中国文学语言学科在前几年才建立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教育体系。其他的许多学科都还在爬坡中。深圳是一个后起的城市,后起的大学正在努力追赶。
从另一方面看,深圳极具包容性。“来到深圳就是深圳人”,使得这座城市极具亲和力。在深圳,可以畅通地用普通话交流。与此相比,在广州,在香港,广东话的影响就要大得多。深圳是周边城市中,唯一的一座不是以说广东话的人占主体的城市,这让外来人员毫无“外来”的感觉。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几座重要城市中,香港是金融和航运之都,澳门是休闲之都,广州是历史文化之都,而深圳是科技之都。近些年,深圳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总量超过广州、香港,正在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深圳南山高新科技园素有“中国硅谷”之称
深圳文化方向:背靠全国、联系港澳、面向世界,加强融合创新
实际上,深圳文化如同一张白纸,没有可继承的当地文化传统。未来,深圳在文化领域的努力应当朝着三个方向前进。
第一,深圳应当加强与各个城市的合作,多向上海这类城市学习,融合来自各地的文化。深圳人大多来自五湖四海。当年上海的祝希娟到深圳来,标志着深圳电影业的开端。我所工作的深圳大学人文学院的创立者,是北京大学来的胡经之、汤一介、乐黛云等教授。可以说,深圳是全国人民建设起来的,深圳文化是将全国文化集中在一个熔炉中,吸收发展,然后再进行综合创新的过程。
北大的胡经之、汤一介、乐黛云,为深圳大学的人文学科建设贡献了力量
第二,深圳应当联系香港与澳门,打造文化的桥梁与窗口。在这方面,深圳大学人文学院与香港、澳门的大学联系较多。深圳大学与一些香港、澳门的大学有各种合作项目,包括合作研究和共同培养研究生。2019年,深圳大学还与澳门大学等学校合作召开世界比较文学大会。深圳大学的一些教授经常会在香港大学兼职授课、开设讲座、举办各类学术交流会等等。通过这些人文教育领域的开放与交流,实现了与港澳间的联系与互通。
第三,深圳应当背靠全国,在文化上争做“先行示范区”。如何在人文方面做出示范?应当先以学习为主,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一些与众不同的闪光点。
(李念、金梦整编)
【文末链接】
汪涌豪:“去城化”下,中国迎来城市文化创新时代 | 150期文汇讲堂1
陈峰:4.8%研发费,高校增至20家,大湾区科创中心将胜出 | 150期文汇讲堂2
刘科:中国企业家是创新主体,保护知识产权是关键 | 150期文汇讲堂3
郑尊信:金融科技提升大湾区互联互通,防范跨境风险 | 150期文汇讲堂4
包亚明:长三角数字文化消费女性强劲?50+疯狂?| 150期文汇讲堂5
殷德生:上海科创中心新征程,代表国家参与全球产业竞争和规则博弈| 150期文汇讲堂6
胡野秋: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立市,嫁接文化重塑新深圳 |150期文汇讲堂7
周建新:文化产业曾占比11%,深圳创意闯出新路 |150期文汇讲堂8
作者:高建平
编辑:李念 刘郑宁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