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鲁迅,“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只是课本里时常出没的文学符号;再读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孔乙己、祥林嫂、闰土……鲁迅是以笔为刀、解剖国民灵魂的精神斗士;再观鲁迅,才知他会设计,多幽默,善交友,也有可爱的一面。
10月19日,鲁迅逝世84周年,第三届鲁迅文化周公祭活动如期举行。鲁迅的长孙周令飞提到,今年因为疫情,公祭活动控制了人数。当《我以我血荐轩辕》歌曲响起,鲁迅代表的民族精神和战“疫”英雄的形象合二为一,民族魂的旗帜敬献给了鲁迅,也敬献给了不平凡的2020。
两天后(10月21日),鲁迅文化基金会与上海图书馆共同举办了“大师对话”讲坛,与鲁迅隔空对话,特邀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鲁迅文化基金会首席专家王锡荣教授跨越时代桥梁,从鲁迅社会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出发,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一个立体、鲜活的人。
王锡荣,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数十年研究对真实的鲁迅如数家珍
*鲁迅怎样当儿孙?“胡羊尾巴”后面跟,乐笑愤骂真性情
生为人之子,百善孝为先。在长辈面前,鲁迅遵循的是老传统。他从小就听话、乖巧、懂事,甚而被长辈们称为“胡羊尾巴”。许寿裳说:无论新道德还是旧道德,鲁迅都是楷模。事亲至孝,但也合乎新道德。这是鲁迅对长辈一贯的态度。
当光复会策划暗杀,试图带上鲁迅的时候,鲁迅说:“我可以去。但是我死了以后,我的母亲由谁来赡养呢?”鲁迅还给母亲买到她最喜欢的《金粉世家》,供母亲消遣。
鲁迅一家合影,前排中为鲁迅母亲鲁瑞
对待父亲,他也是一样。王锡荣提到,鲁迅的父亲周凤仪其实不大争气,参与了高考作弊案,后来被取消童生资格,削为白丁。但他也曾经踌躇满志地说,自己有四个儿子,将来一个送去东洋,一个送去西洋留学。后来鲁迅去日本留学,睁眼看世界,就是合了这条路,可见,小鲁迅是把父亲的话听在心上的。
周福清科场案档案。鲁迅12岁时,鲁迅祖父试图帮助鲁迅父亲在内的5名考生参与“乡试”作弊,派人给主考官送贿赂,但这个人送了钱要求写收条,主考官就命人抓起来,于是案发
但是,父亲的有件事让鲁迅一生不能释怀。有一天早晨,小鲁迅兴致勃勃跟小伙伴们一同去看庙会,临出发父亲却让他背书,而且是生课。虽然后来背出来,父亲也终于同意他去,但他早已兴味索然。他说:“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鲁迅认为,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对儿童天性的戕害,是旧式教育制度的恶果。但作为儿子,他并没有反抗,依旧尊重父亲。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对小鲁迅有很深的影响。他的启蒙教育和做学问的思路都是从祖父那里承继过来的。祖父教导鲁迅先学简单历史,再读四书五经,所以后来鲁迅从日本归来,一提笔就是《中国小说史略》,做学问先从研究历史开始,得的就是祖父的真传。
左图为祖父写给鲁迅等人的读古诗的门径;右图后排为鲁迅祖父周福清
鲁迅的性格也与祖父相似。王锡荣讲到,周福清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爱骂人,上到皇帝,下到自家仆人,他都骂过。真正是“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祖父的直率、勇敢、坚决也影响到鲁迅今后的做人、处事。
*鲁迅怎样当师生?“南腔北调”之师,“青年们的吸铁石”
鲁迅一辈子是学生,也是老师。王锡荣认为,对鲁迅一生影响最大的老师有四位: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南京矿路学堂俞明震、日本仙台医专藤野严九郎、朴学大师章太炎。其中,前三位是鲁迅正式拜的老师。
寿镜吾是绍兴城里最严厉方正的塾师。他有个信条:乱世莫做官。于是鲁迅就不去考科举。
俞明震是鲁迅在南京学习时的老师,鲁迅对俞明震有过描述:“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是在看着《时务报》。” 俞明震的新思想也引导鲁迅日后向学术前沿不断开拓。
左图为江南陆师学堂附属南京矿路学堂;右图为南京矿路学堂总办俞明震(1860—1918)
藤野严九郎是鲁迅的异国老师。鲁迅很有名的一篇文章《藤野先生》讲的就是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鲁迅认为,在藤野先生心中,学术不分国界。
左图为三味书屋的寿镜吾(1849—1930);右图为日本仙台医专藤野严九郎(1874—1945)
作为学生的鲁迅学习十分刻苦勤勉,且热衷于独立思考,时常学习至深夜。他卧室的烟灰缸,往往是一夜过后就堆满了烟蒂;在南京读书时,他还曾因夜读御寒而猛吃辣椒。
鲁迅当老师,是“青年们的吸铁石”。他知识丰富,学问深厚;讲课风趣,旁征博引;循循善诱,精神导师;平易近人,亦师亦友。因此,到哪儿都非常受学生欢迎,在学生中追随者众多。
鲁迅说话有南方口音,被讥为“南腔北调”,鲁迅就自认南腔北调,自编文集《南腔北调集》
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有魏建功、冯至、冯雪峰、柔石等学生。在女师大任教时有更多学生追随。除了刘和珍、杨德群等,还有陆晶清、吕云章、常瑞麟等,这些人后来都与鲁迅保持联系。厦门大学追随鲁迅的学生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
鲁迅与厦门大学“泱泱社”成员以及林语堂在南普陀荒冢中。后来这些成员都追随鲁迅直到上海
1932年北平“五讲”,鲁迅带着浓重的南方口音在操场上发表演说,慕名而来者众多,盛况空前。可见鲁迅的人格魅力。
*鲁迅怎样做丈夫?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鲁迅是家里的长兄,长兄为父,鲁迅践行一生。在家,一切大事由鲁迅操心,一切对外事务由鲁迅出面,一切责任由鲁迅承担,一切行为由鲁迅示范。对周作人和周建人两人,鲁迅可谓是“兄弟怡怡,鹡鸰在原。百般呵护,甚至迁就”。
左图为周作人(1885—1967);右图为周建人(1888—1984)
对待母亲塞给她的儿媳、原配妻子朱安,鲁迅一直赡养她,以尽义务。而他与许广平在乱世相携的夫妻情谊则更令人称道。虽然鲁迅甚少在作品中谈及这些。
左图为朱安(1878—1947);右图为许广平(1898—1968)
1929年鲁迅独自从上海去北京探望母亲,途中给许广平写信,特意选用带有莲蓬图案的信纸。许广平生下海婴后,鲁迅当即送给她一盆文竹。处处体现出细心、体贴。
鲁迅认为夫妻矛盾不可能没有,解决的方法是互谅互让。王锡荣说,鲁迅每次与许广平吵完架都不愿多说,只喜欢一个人生闷气。过一阵子,鲁迅就自己慢慢调节过来了。对于与许广平的感情,鲁迅自己评论:“我们感情算好的!”朴实、平凡而真切。
*鲁迅怎样为人父?“怜子如何不丈夫”,“回眸时看小於菟”
鲁迅老来得子,很高兴,对儿子海婴十分宠溺。许广平回忆,鲁迅对待孩子,“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左图为鲁迅一家三口合影;右图中海婴左手的纱布为鲁迅亲手包扎
当儿子以第一名从幼稚园毕业时,鲁迅不无满意地在日记上记了一笔。有一次,孩子实在淘气,鲁迅用报纸卷起来当“纸棍”,佯装发怒地轻轻拍了孩子几下,也几乎没碰到孩子。当然孩子是一点也不害怕的。反而说:“这种爸爸,什么爸爸!”
有人说鲁迅溺爱孩子,于是鲁迅写下《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对儿子的教育方式与态度集中反映了鲁迅的儿童教育理念。其实,早在没做父亲前,鲁迅就写了一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他提倡,父亲对孩子要理解、指导、解放。是给予爱,而不是恩。
对中国一贯的教育方式,鲁迅是持批判态度的。他说:“中国的孩子,只要生,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中国娶妻早是福气,儿子多也是福气。所有小孩,只是他父母福气的材料,并非将来‘人’的萌芽……大了以后,……照例是制造孩子的家伙,不是‘人’的父亲。他生了孩子,便仍然不是‘人’的萌芽。”“因为我们中国所多的是孩子之父,所以以后是只要‘人’之父!”(《随感录二十五》)这是鲁迅的理想,使中国成为一个由自主意识的人组成的国家,而不是奴隶,使中国成为真正的“人国”。
*鲁迅怎样交友?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鲁迅的朋友很多,中共领袖、名流学者、中外精英、莘莘学子、引车卖浆者、商贾小贩、工友女仆,鲁迅都能友善相处。鲁迅日记记载的人有2000多人,其中光是日本人就有近300人。
鲁迅交往的国民党元老、共产党创始人和新文化运动健将
王锡荣说,鲁迅交友,并非自来熟,他的交往方式一般是:初次交往似乎冷淡,话闸一开风生水起。
鲁迅交友有原则。他“将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引为同志”,与青年作家亲密无间,交友不分国界。但是紧守底线。
鲁迅交游的左翼文化界精英
1935年,经内山完造介绍,鲁迅结识了日本诗人、艺术史家野口米次郎(1875—1947)。之前鲁迅曾买过他的名著《浮世绘六大家》,还翻译过他的《爱兰情调》一文。但是在交谈中却因他提出中国应像印度那样让日本来“托管”,鲁迅当场予以指斥,结果不欢而散,从此绝交。
野口米次郎(1875—1947)与鲁迅会谈前合影,还满面春风,转眼就剑拔弩张
有的友人,因做了对不起鲁迅的事变为仇人;一旦友人变为仇人,就永远不会原谅;例如胡适、徐懋庸、周扬。有的对手,在某种情况下,误会冰释,可以转变为友人。例如郭沫若、傅东华、成仿吾。一切转变的前提是:切切实实为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鲁迅以之为友。
为子,为夫,为父,为友,为师,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鲁迅身处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扮演了各种角色,他的处事之道令人敬佩,值得学习。
而今人观鲁迅,还原为一个普通的人来看,鲁迅也许刻薄,多疑,喜欢骂人,不宽容,但这都是源于鲁迅自身恪守的底线和原则。而作为一个有社会影响的人来看,王锡荣认为,鲁迅的灵魂一边是呐喊,一边是彷徨。他“骂人”,他批判,他敢于发声;他也苦闷,有思考,有人称他是“20世纪中国最苦痛的灵魂”。然而承载这样深切苦痛灵魂依旧“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火炬”。
一代代学者研究鲁迅,从不同维度解读鲁迅,鲁迅是跟着时代,也引领时代前进的“光”。跳出课本之外,鲁迅的意义不再是扁平的文字,而是一个立体、多面的人,他言传身教,教给我们许多。他说过:“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忽然想到五》)
“击退可诅咒的时代”,像鲁迅一样。
作者:闻逸
编辑:钱亦琛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