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哲学,作为传统社会最后一位‘通儒’,也是传统士大夫转变为现代学者的杰出代表,梁启超给20世纪初开出的药方是‘新民说’,以此应对新环境下中国哲学的挑战。”
8月18日上午,在2020书展“七天七堂课”的最后一天,72岁的华东师大终身教授高瑞泉接着前五堂哲学课中的孔子、庄子、朱熹、王阳明、徐光启的其人其学,带来了压轴的梁启超。“徐光启提出‘会通以求超胜’,在西方文化大规模入侵中国,进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20世纪初,梁启超是徐光启事业的后继者。”
在现场手语翻译员频率极高的手语变换中,聋人听友和普通听友一经历着梁启超所在时代的起起伏伏,感受着他的“新民说”思想里的灿烂前景——从臣民转变为国民,从私德扩充到公德,寄国家的雄飞于青年的成长,谁又不“心潮澎湃”呢?
接着哲学七堂课的前五讲,在孔子、庄子、朱熹、王阳明、徐光启后,高瑞泉带来了压轴的梁启超“新民说”
集事功、学问、修身于一体的通儒和现代学者
谁都不怀疑梁启超的天赋和才华,乃至会为有这样杰出的同胞心生骄傲。
*20世纪初的重要政治活动,都有梁启超的身影
1872年出生于普通家庭的梁启超,12岁中秀才,17岁乡试获举人,18岁拜入康有为万木草堂门下修习。此时,康有为尚未中举,只是监生,相当于考试较好者有资格在国子监听课,“好比博士生拜本科生为师”,高瑞泉做了个形象的比喻。
因为佩服康有为的思想和学问,治古文经学的梁改向治今文经学的康学习,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讲“三世”进化。自此,梁启超便随着康有为积极从事“天下大事”。1895年,23岁的梁随康公发起公车上书,从事改良运动,主编《时务报》《清议报》,任《新民丛报》主笔,一时名动天下。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东走日本;回国后,反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支持学生蔡锷起兵,期间做过四个月的北洋政府财政总长,五四期间积极参与民间外交。“二十世纪前20年的所有重要政治事件,都有梁启超的身影。”高瑞泉概括。
出游欧洲留下《欧游心影集》回国后,梁启超从事教学和著述。1923年,主持清华大学国学院,他将游历过18国却无任何文凭的历史学家陈寅恪招入门下。他俩和王国维、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
陈丹青作品《清华国学院》,自左至右: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关于文艺复兴的序言一写就是七万字,只花了15天
陈寅恪中国断代史做得很出色,但梁启超发愿并断断续续写《中国通史》有二十余年,虽然没有完成,但他是有大视野的,而且在史学方法论和历史哲学方面都有贡献,可见其学问之好。高瑞泉认为梁启超有两大贡献,一是开一代文风。梁启超一生著述1400万字,倾倒一代读者。他能非常娴熟地杂糅俗语、文言、外来语,且笔锋藏着情感。梁启超作为多家报纸的主笔,文风也影响了后来办《湘江评论》的毛泽东。“作为立言者,梁启超文风影响了一代人。”
二是主张大量翻译外来著述。从欧洲的亚里斯多德、培根、尼采直到柏格森,日本的福泽谕吉,梁启超尽可能地翻译最新的域外思想,引介时尚人物。他有大量的专著,如《儒家哲学》《墨经校释》《先秦政治思想史》等,在清代学术的论著中,他的《清代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最佳,朱维铮先生这样评价“纵横论列,巨细兼顾,头绪清楚,体系粗具,不同于那些明察秋毫而不见舆新的考据家”。
有一段轶事,颇能反应梁启超的学识才情。梁启超的学生、朋友蒋方震将军,写了一本八九万字的《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请梁启超作序。但梁一不留神写了七万字,只好另行出书并反过来请蒋方震写序。最神奇的是,据其保姆回忆,这七万字,梁启超只花了15天写成,一手拿着茶杯,一手小楷悬空。期间还常把保姆叫去,吩咐一些杂事。
此情此景,令后人唏嘘。“立德、立功、立言,梁启超都做到极致,可谓事功、修养、学问兼备。”高瑞泉发出了后辈学者的佩服称赞。
梁启超的研究著述包括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兵学等领域,《梁启超全集》201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所处“过渡时代”,需要道德革命,造就大批“新民”
从事了50年哲学学习和研究的高瑞泉认为,纵然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哲学概念,但哲学问题中离不开八个字: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这是一个有悠远传统的古老问题。中外先贤均有自己的回答。《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每天要在实践中提升自己。梁启超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1902年提出了“新民说”。
高瑞泉提示,新民的要义有两点:“淬厉其本有而新之,採补其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大意是,已经有的要时刻更新,没有的要重新学习拥有。“这可以理解为今天提出的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雏形”。梁启超将所处时代定位为“过渡”时代,将当时对时局的普遍恐惧感和不确定性转换成一种乐观。“过渡时代者,希望之涌泉,有进步则过渡,无过渡亦无进步,过渡时代乃千万英雄豪杰大舞台也。”他的眼里,度过过渡时代,就是一个新世界。既然过渡时代是改革的时代,在精神生活中突出的表现就是价值冲突、新旧道德交替,由此,需要“道德革命”,目标之一就是造就大批的“新民”。
梁启超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于创刊号写到:“本报取名《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
臣民变国民,身份变化带来观念变化:私德扩充到公德
梁启超认为,在这个过渡时代,必将带来身份的变化,所以,“新民”的核心就是从传统社会的臣民变为现代的国民,这个转变是因为国家观念的确立。而国民或人民必须具备“公德”。高瑞泉分析,私德的人伦关系是建筑在传统的五伦之中的,较多的是个人对个人的关系,但是公德则面对社会和国家,以有利于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原则。“必有一物焉,贯注而联络之,然后群之实乃举。若此者谓之公德”。
对于广义的“德”字,至少包括了power和virtue两重含义。后者的品质、能力可以看作是中性的理解。如《论语》里有“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上草必偃”中的德。强调公德的多方面含义,也就是要超出原来私德的局限,才能成为新民,国民。
因此,在中国社会,提倡公德和私德相结合。私德扩充为公德,称为中国道德建设——“国民”公德——中的一个目标。仅仅“束身寡过”的私德是“平庸之恶”。
为此,梁启超认为要有五大观念组合,这样才能形成公德。
高瑞泉新著《动力与秩序:中国哲学的现代追寻与转向(1895—1995)》一书2019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束身寡过”是逃避责任,缺乏现代人格的独立性
(一)合群观念Vs.自尊观念
人存活于世界,要与人合作,因此要善于合群。影响国人“合群”的主要是公共意识缺乏和规则意识不足等原因。在新型国家所合的群,是具有“自尊”观念的个体所组成,自尊必须自爱。“必以先求自立为第一义。”而自立如何表现呢?生机上自劳自活,学问上自修自进。高瑞泉点题,自尊者必“自任”,就是孟子所言的“治国平天下,舍我其谁”的气度。“这组观念是要保证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平衡。”
(二)权利观念Vs.责任、义务观念
作为一个道德主体的现代人,他的权利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经济上有作为自由和平等的私法主体,比如财产所有权,这在今年通过明年要实施的《民法典》中已有充分体现;二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在道德上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三是在政治领域,每一个成年人都有平等参与国家意志形成的权利,比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在这组观念里,高瑞泉指出,“权利是非道德的,责任和义务则是给权利以道德约束。”梁启超的“权利”首先是与人对“群”负有“责任”观念而言的。这也被梁启超认为是“苟不尔者,则忽丧其为人之资格,而与禽兽立于同等之地位。”因此,正确的权利不仅是狭隘的经济利益,更是现代人格的独立意识。
新的义务观念,国民对民族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就不能用原先五伦中私人关系里的“施恩-报答”来解决,否则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爱国主义和集体精神。一个国民享受了国家的保护和福利,只做个“束身寡过”的“乡愿”,或者不参与公共事务,包括不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力,其实是逃避了他的责任。
听友们排队请高瑞泉签名其新作《动力与秩序》
*政治能力需要专业知识和积极的协作精神
(三)政治能力-自治、合理的分工与分配
梁启超强调,作为一个“新民”,必须有政治能力,首先要具有参与政治的意愿,而这是建立在民众能够自治的基础上的。自治包括个体的自律,包括群体的公共事务的民主自治。“从传统社会走来的习惯消极接受乃至等待垂直权威的民众,尤其需要培养这种能力。”
政治事务需要合理的分工,那就提倡“专业精神”,就是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同时有相互协作的精神。“协作以消极而言,是不相妨碍为准,积极则是扶掖为用。”高瑞泉指出,这就意味着合作中要有宽容态度,允许多元的存在,善于对话,善于沟通,善于求同存异,“这也是政治能力的重要表现。”
良好的政治体,包括有合理的分配制度,因此,“新民”要具有经济学的知识,尤其是政治经济学的眼光。
“换言之,政治能力需要知识的准备和理性的支持。”
梁启超在《新民说》“论自治”一篇中专门讨论了地方自治问题
*求真从“除心奴”开始:古人、世俗、环境、情欲
(四)自由观念-毅力。
这里的自由除了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界的政治的自由外,更强调心灵的自由。梁启超提出,求真自由必自“除心奴”开始:勿为古人之奴隶,勿为世俗之奴隶,勿为环境之奴隶,勿为情欲之奴隶。这在字面上都可以理解,至今也是很多现代人的“心奴”,高瑞泉理解,网红就是世俗的奴隶,剁手党、月光族就是受消费欲望支配的,“重要的是保持冯契先生所说的‘保持心灵的自由’。”
自由的实现需要主体对自己选择的坚持,这就是“毅力”。
(五)“进取冒险”Vs.“慎独”
梁启超认为,孟子说的浩然之气就是进取冒险,它来源于希望、热诚、智慧、胆力,只有相信人的力量不迷信于宿命的人,才有可能有冒险进取的精神。这也和创新密切相关。“任何一种创新就是冒险和进取。”高瑞泉重点解析“思想也是一种冒险”,因为都是从已知追求未知,思想就是知识创新过程的冒险,因为你无法确认成功的概率,未知就是不确定性。比如屠呦呦发明青蒿素,比尔·盖茨辍学创业。
慎独和谨小,都被梁启超列入了“私德”一节,是个人修养,与成就丰功伟业大格局的“进取冒险”在形式上相反,实质上相成。
手语翻译为上海大学人文学院的寇辰珠(右一),她接受记者采访中说,第一次用手语翻哲学对团队是个考验,一般会先做足功课
东方哲思录是“文教结合项目”,有学生和聋人参与。手语翻译说,聋人朋友很感谢这七堂课,因为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母语”——手语,学到了新东西,非常喜欢这种形式。
梁启超提出的“新民说”,为20世纪初的国民提供了一个行动标杆。而他承袭了陆王心学中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以办公学,寄语少年的发展来作为行动的路径,“少年强则中国强”之说风靡几代中国人,他主张要贯彻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在清华国学院第一天的座谈会上,他就指出,现代教育的问题在于只有知识教育,缺少了道德教育。
在给孩子们的信中,这位倡导尊重和平等的父亲叮嘱: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自己的力量去做,便是第一等人物。高瑞泉展示梁氏儿女照片,尽管他的九个孩子个个成才,三个院士、两个教授,为人熟知的有建筑学家梁思成,“但孩子们记得最牢的是父亲信里的十个字——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这也是转型期的现代学者杰出代表梁启超之“新民说”的最大的成绩单之一,对今人来说,要做一个“新民”,依然是努力的目标之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十个字依然是亲切的行动指南。
相关链接:
听国内外最新科技进展:脑机接口、光子芯片、太阳系 | 书展9
韩松:硬核科技+现实主义,科幻文学有无尽的可能性 | 书展7
李庆西:重读《水浒》,宋江为何会下山,又必须要死?| 书展5
陈引驰、傅杰:杜甫影响了洪业终身,由此也走向世界 | 书展4
严伯钧:学点物理成现代人标配,快速训练复杂中分主次 | 书展3
作者:李念
现场照片:李念
编辑:刘梦慈 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