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疫情暴发期间,武汉方舱医院的设立和运行更是一项重要防控举措,方舱医院的概念目前已在多个国家得到应用。总有些历史值得铭记,总有些文字值得珍藏。新冠无情,方舱有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将于近日出版《方舱记忆》,由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总队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和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上海)副领队王韬共同主编,前往看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内的患者、各省市医护人员、志愿者等如何共同战“疫”?讲堂经授权摘编分享部分章节。
《方舱记忆》,主编:刘中民、王韬,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即将出版
【患者篇】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B897床病友(写于2020年2月18日):
老夫妻同患病,古稀之年爱更浓
在我们B3区域,靠墙边上的床位有一位老婆婆,七十岁左右,身材微胖,一头银发一律向上卷曲,很有层次,可能是一条腿有点儿不便,走路时身子微倾,银发像一朵朵芦苇花上下飘动,话不多的她一个人安静地在角落处看手机。每间隔一个小时,我们总能准时看到一位身材敦实、有些微驼的爹爹来到婆婆的病床前,给她端水、削水果,婆婆在旁一脸深情地注视着这一切。“我扶你起来。”爹爹煞有介事地拉着婆婆的手,在一旁的我连忙过去帮忙,“不用,不用。”婆婆眯着双眼制止我,我退回到自己的床前,只见婆婆双手搭在爹爹的肩上,像个小女生一样撒娇地把脸深深地埋进爹爹厚实的胸膛。爹爹也一脸不好意思地对我说,“没办法,她就爱这样,趁大疫期间,我们也要好好享受爱的空间。”
这次,他们老夫妻都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在他们身上,我们一点也看不到病痛折磨的痕迹,裸露在外的双目充满温存的疼爱之情,在角落里呢喃细语。我内心深处,忽然升腾起一种未有过的感动,不管肆虐的病毒多么可怕,身旁相濡以沫几十年的爱人,他们寻寻觅觅,温暖过、困惑过,在古稀之年,内心仍然种满爱之花,一直对生命之光热爱与忠贞,在方舱内用爱破译病毒的密码。
在方舱医院舞蹈,凤凰涅槃有自己的支点
“原来我是一只酒醉的蝴蝶,来得轻描淡写……”一群特殊的舞者,随着轻快的旋律翩翩起舞。他们全都戴着口罩,有的穿着厚厚的家居服,有的趿着拖鞋,还有的裹着棉袍……各个双眸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热切渴求,可以说这是热爱生命的盛宴。对舞蹈有点悟性的我,虽然没有学过舞,在大姐的带领下,也能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领舞者。从来未跳过舞的奶奶爷爷还有90后、00后的年轻人,他们学舞是最认真的,我们彼此之间手牵着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喘着粗气的“师徒”执着地重复简单的舞步,此时的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病毒感染者,只沉浸在一片热爱生命的欢愉氛围中。
2月10日,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医护人员带领患者们跳舞。 (图源:新华社)
此时身处方舱医院中的我,与病毒对峙着,它虽陷我于深深苦难,但我的心灵深处有一抹阳光,只要这一抹阳光不散,我内心的每一个角落都会阳光灿烂起来。
感谢这一过程,让我清晰地认识到,我即是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经历涅槃,它噗噗跳动着,击打着我的心脏,推动着我的四肢百骸。我明白了:在遭遇苦难时,意志是生命的支点,坚信自己有帆起桨落战胜风暴的努力和能力,一定会迎来重生的明天!
【医护篇】
▼上海市东方医院护士查韵写于武汉客厅方舱医院(2020年2月19日):
面对患者的抱怨,一句理解宽慰的话就足以让我们温暖很久
到了武汉之后,我们入驻了武汉客厅方舱医院,这里是目前武汉最大的方舱医院。由我们负责的区域有219张床位,在收治患者的时候,我们发现有很多一起来住院的患者,很多同姓、或者名字相似的,追问才知道,他们是父子或者兄弟。来之前虽也知道疫情严重,但真实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震撼了,为每一个遭受不幸的家庭感到深深的痛心。能为他们做点什么?我们都在问自己。
周围一起工作的同事都是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老护士”。但进舱后,我们也遇到了与以往不同的挑战,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视觉听力通通减退,戴着双层手套的手也没有以往灵活。在病房里经常看到明明两个离得很近的护士扯着嗓子在跟对方讲话;明明就想拿一本册子,一不小心手却哗啦啦把桌上的文件弄翻到满地狼藉。但仅仅是这样就能唬住我们吗?从进舱的第一天到现在,各类健康宣教、入院流程,各种表格标签、心理护理、文娱活动,从无到有,一次次完善修订。从“采集咽拭子”这类高危操作到为患者发饭、协助清理生活垃圾都是由护士来完成,每一项琐碎的工作,都是我们的日常。
前两天武汉大雪,有一位患者抱怨护士带患者去做CT速度太慢,许久都没有轮到他,情绪非常激动,在护士站指着我们破口大骂:“你们怎么回事,这点工作都做不好?”他没有看到我们负责引导的护士冒着大雪,仅穿着防护服加一件洗手服的他冻得瑟瑟发抖,大雪里护目镜起了雾气看不清楚又担心患者没有跟上来走错路,每走一段路他就要回过头去清点一遍人数,这让他的速度比平时慢了很多。正当我们在解释的时候,没注意旁边已经有许多患者围了上来,你一句我一句地为我们说话,“你没看小伙子冻成什么样了”;“护士多不容易啊,千里迢迢冒着危险来救我们”;“都相互理解吧,我看这些护士都很好”。我常说,我们护士都是给块糖就能甜很久的人,哪怕受了委屈,一句理解宽慰的话,就足以温暖我们很久。
患者的信(书内插图)
▼武汉市第三医院护士甘婷(2020年2月22日):
上海医疗队带来了三文鱼罐头、红肠、红烧排骨……
湖北武汉对于我们来说,是家,是故乡,是工作的地方。而对于“援汉者”来说,这座城市是陌生的,甚至有点新奇,但更多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奉献。
有一次我接管了上海老师管的患者,中途给患者打了静脉留置针问他痛不痛,他说:“一点都不痛,”又说了一句,“你肯定是上海的老师吧,你们从这么远的地方来武汉,辛苦了。”也有患者问他们:“武汉这么重的疫情,你们来这么远的地方舍掉父母、孩子和自己的家庭,你们怕不怕?”他们微微一笑:“怕肯定是怕的,但为了武汉,为了中国,舍小家顾大家是我们应该做的。”这就是上海老师的胸怀。
他们对待我们就像自己的孩子,给我们送来从上海带来的三文鱼罐头、上海风味的红肠、红烧排骨、水果等,还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下班同时摘下口罩看到我们脸上快形成的压疮,第二天他们给我们送来了剪好了的压疮贴。我们的同事衣服破了他们给我们送来了全新的洗手衣……这本该是我们要为他们做的,却全是上海老师给我们送来温暖。
▼广东支援湖北医疗队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呼吸内一科主管护师黎月秋写于武汉客厅方舱医院(2020年2月14日):
谨记脱防护服的每一步,再难也必须保护好自己
今天第一次入舱,这是一个难忘的2月14日,没有鲜花,爱人不在身边,陪伴着的是来自不同医院的“战友”,一起来到方舱医院。看到门口搭建的临时帐篷,必须做到全身防护,白一色的“战甲”一套上,谁都一样,不能相认,只有看到胸前背后的名字,才能知道队友是谁。我们是在B舱A区,共有203名患者,分为6组,每组一个责任护士,一个责任护士少的管21名患者,多的管49名患者,主要工作是测量生命体征、发餐,做好病情观察及记录,及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我具体负责主班工作,处理203名患者的医嘱。虽然主班工作不复杂,但工作量多、任务重,发口罩,协调好医生、治疗班及责任护士的各项工作。患者一个一个来问,药开了吗?检查开了吗?为什么不开?什么时候开?面对一系列的提问,如果在平时,没有一点压力,但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讲话非常难受,说多了还损耗氧量,出现呼吸困难、喘大气、护目镜起雾,眼前一片模糊,只能经常说对不起。好在患者理解,心里感觉非常温暖,同时也坚定了战胜疫情的信心。
医护人员全身防护,只有看到胸前背后的名字,才能知道队友是谁(图源:中国日报)
终于到了下午2点,我们这班队员都看到了希望,因为早上6点吃早餐到现在(避免尿尿,尽量不喝水),已是饿到不行,饿能忍,最难受的是憋尿,虽穿了尿不湿,但还是尿不出。还有受到N95口罩及护目镜的压迫,耳朵、鼻梁及脸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刺辣痛感。可接班的“战友”们因为第一天入舱找不到位置,居然走到了A舱,直到下午3点才来到B舱接班。我们都理解谁都有第一次,没有怨言。接我班的“战友”也是第一次接触这里的电脑系统,只有一步一步带她熟悉系统及各项工作,再排队脱防护服。这时已是有点精力难集中,但也不能急,谨记脱防护服的每一步,打赢这场战“疫”,必须要保护好自己。
▼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物资管理周程辉写于武汉客厅方舱医院(2020年2月23日):
8小时!将空旷之地变成了一家拥有100张病床的小型二甲医院
虽说此次出征支援物资设备尽可能充分准备到位,但到达后由于实际工作内容、方式有所改变,有些打乱了我们的战略部署。尽管如此,这些摆在眼前的问题难不倒我们这支具有顽强坚毅精神的队伍。
作为首支通过WHO认证的Ⅱ类国际应急医疗救援队,我们拿出我们的看家本领:移动医院营地搭建!各位队员各司其职,谁都没有闲着:有的后勤队员娴熟地操作多功能工程叉车将物资有条不紊地从集卡内卸载,这是我们队伍专属的宝贝,大家称之为“小蓝”;有的后勤队员将防滑手套、装配工具派发给各位队员;有的医护配合后勤队员们将卸下的物资分类摆放搭建。所有队员一起分工合作。
在雷撼院长的带领下,我们整建制53人队伍从中午一直奋战到晚上,8小时将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外一片空旷之地,变成了一家拥有100张病床的小型二甲医院。
移动医院搭建完成
在移动医院顺利搭建完成后,各个功能区域也随之完善到位。抗疫前线最缺乏的就是防护用品了,我连夜将队员所需的防护用品、补给品派发给每位队员,期间非常感谢雷院、孙队、王主任、徐指导、姜队、赵主任、高彩萍护士长和各位队员成立的楼组长、医生组、护理组、医技组、后勤组来配合我完成这项工作。计划总赶不上变化。由于我们的移动医院帐篷实在太出色,经沟通协调:东西湖方舱医院先后征用我们11顶帐篷,作为临时指挥部来开展方舱医院的具体工作。本着抗疫一家人的心态,我们大方得体地在一起工作。此时此刻我们要特别感谢医院运营管理部在后方不断地提供尽可能多的物资,这才让我们在2月7日A舱正式开舱之时,向指挥部提供了100双鞋套,使得进舱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在这里我还是想重点介绍一下我们队伍这次出征的小宝贝:“小蓝”。这辆多功能工程车可以说在这里如鱼得水,各类救援物资装备的腾转挪移都有它的身影;我们也经常带上小蓝帮其他医疗队装卸重物资。
被称之为“小蓝”的多功能工程车
【采访篇】
维护舱内秩序,值班民警让医务人员能安心做专业的事情
访问人:秦佳文,上海市东方医院的护士
受访者:张锦星,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值班民警,1998年出生,参加工作不满一年。
受访时间:2020年3月6日
秦佳文:我听说您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我想您和其他人感受可能还不太一样吧!
张锦星:其实我进舱的时候,害怕的倒不是病毒,我觉得防护做好了应该都还好。我主要是不熟悉里面的工作,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胜任。第一天进舱的时候,我主要是熟悉场内的操作流程,和我的搭档刘晨沟通双方的情况,与上一班的民警做好交接工作(刘晨:对,我们是星晨组合!)。然后真正开展工作后,觉得一切还好,还是比较顺利的。
秦佳文:嗯!我能理解,您这个情况就有点像我们临床科室轮转那样,从一个科室刚刚转到另一个科室的时候,有可能就不知道自己能干嘛,能不能做好这事?
张锦星:是的!不过我还好,因为之前我是户籍室的户籍民警,本来就是和人打交道的,而方舱(医院)里面的氛围还是很不错的,很多患者还是很积极地配合治疗。其实我觉得舱内的工作和我们社区工作也比较像,主要也是群众求助啊,帮助一些医护人员做一些事情啊,主要还是这一类的事情,也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社区,对吧!所以我觉得这里整体还是很和谐的。
秦佳文:我看你们主要是解决一些围绕医疗工作开展方面的问题吧!比如说(有患者抱怨)CT检查太慢了之类的事情,对吗?
张锦星:是的,我们主要是负责维护舱内的秩序问题,让医务人员安心做专业的事情,其他的我们能够解决的就尽力解决了。
秦佳文:您来方舱(医院)这段时间,有没有什么事情让您印象深刻的吗?
张锦星:我们A区677床的患者,是一位聋哑人。有时候,我当班帮医务人员发饭的时候,我都是单独先把饭给他递过去的,主要是看他不是很方便,后那个老爹爹和我们熟了,我就会打手势,问问他这几天怎么样啊?有没有什么事啊?我们上一个班那天中午给他发完饭了,他就到中间,拉着我们要教我们打哑语,拍了一个鼓劲的视频,他很认真,拍了挺多次,然后发到患者群里面。后来我问他这几天怎么样啊,有没有什么事儿?他就一直表示感谢啊,我很感动!后来听志愿者说,爹爹都没怎么吃饭,看见我在发饭,就一直拿手机跟着拍我工作的视频,然后还发到他们患者群里面呢,这让我觉得我的工作真的很有意义!
张锦星是驻守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里的一位95后民警
【主编简介】
刘中民: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创始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灾难预防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总队长。
王韬: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灾难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应急安全与减灾科普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委,社会力量参与中灾协应急救援综合服务领导小组副组长,赴武汉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上海)副领队。
【目录】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