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并不存在英雄主义。这只是诚挚问题。这个概念可能会引人发笑,但与鼠疫斗争的唯一方式是诚挚。我不知道诚挚在一般意义上是什么,但就我的情况而言,我知道那是指做好我的本职工作。”
——阿尔贝· 加缪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发表于1947年的一部长篇小说《鼠疫》中对疫病的种种描绘,仿佛就是我们当下正在经历的事情。人类与病毒的搏斗,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历史事件总在重复上演。六百多年前,席卷整个欧洲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欧洲三分之一人口的生命。黑死病期间,欧洲人的心理和行为状态如何?黑死病从哪些方面改变了欧洲史的进程?他们的策略对当今的防疫有何启示?2月21日晚上,“华文全球史”大型丛书总策划李飞就“鼠疫引发欧洲历史大转折”的话题与书友们聊了聊有关黑死病的那些事儿,“推动欧洲走出中世纪黑暗,黑死病带来的疼痛成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引擎。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共同对抗病毒更是全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
李飞介绍“华文全球史”系列丛书之一的《黑死病:大灾难、大死亡与大萧条(1348—1349)》
欧洲曾一度沦陷黑死病恐慌,当下防疫更要重“心理”
14世纪中叶席卷欧洲的黑死病起源于亚洲是学者们达成的共识,但关于黑死病的最初疫源地和传入欧洲的路径没有统一的答案,史书上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商船沿贸易路线将黑死病从中东带到欧洲大陆。由于当时的船只卫生条件很差,经常有老鼠出没,于是这些老鼠随着商船进入欧洲大陆。也有说法是蒙古人带来了黑死病,西征的蒙古大军在围攻黑海城市卡法时,在士兵中有人感染了黑死病。瘟疫首先横扫了整个意大利,很快便伸向了欧洲的每一个角落。李飞介绍,“华文全球史”系列丛书之一的《黑死病:大灾难、大死亡与大萧条(1348—1349)》选用了英格兰的主教登记簿、庄园档案等原始资料,尤其对黑死病在英格兰的传播过程和社会影响有着极为详尽的叙述,被牛津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等一百多所世界名校图书馆珍藏。
谈到以黑死病为题材的作品,李飞不得不提及被誉为中世纪文学三杰之一的意大利作家薄伽丘,他是这场黑死病的亲历者,并以此为背景写出了文艺复兴文学的旗帜性作品——世界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日谈》,引言里就谈到了佛罗伦萨严重的疫情。在薄伽丘笔下,佛罗伦萨突然一下子成了人间地狱:行人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倒地而亡;待在家里的人孤独地死去,在尸臭被人闻到前,无人知晓;每天、每小时大批尸体被运到城外;奶牛在城里的大街上乱逛,却看不到人的踪影……
意大利作家薄伽丘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是,讲述1348年意大利佛罗伦萨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乡村一所别墅里避难,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共住了10天讲了百个故事
“当鼠疫降临的时候,欧洲人陷入了大恐慌的状态,他们惶惶不能终日,偷盗、暴力、酗酒……”李飞如是描述。很多人用无度的挥霍来消除心中的恐惧,通宵达旦的参加舞会、宴会、赛马等娱乐活动。除了消遣之外,人们为了得到心里安慰随意迁徙,欧洲的社会秩序开始变得极为不安定。此外,当时由于条件有限,医生与学者都无法对黑死病的病因做出正确的解释,加之各种假说、谣言频生,更加重了人们的心理压力。“从历史反观当下,正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不少小道消息扰乱人心。在这一心理相对敏感的时期,民众应把目光更多地放在公开发布的信息方面,不传谣、不信谣、不造谣,用平稳的心态,科学理性地看待疫情。”
黑死病让百年战争暂停十年,为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卫生防疫等埋下伏笔
黑死病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进程,虽然造成大量欧洲人口死亡,但也是欧洲走出中世纪黑暗的最大契机。李飞举例,1337年,爱德华三世亲率英国军队入侵法国,开启了英法百年战争。而1348年,横扫欧洲的黑死病使得这场持续百年的战争停战了10年。另一方面,英格兰、法兰西的贵族,当时都自己的封地,实际上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势力,这对国家的统一来说是个很大的阻碍。而黑死病重挫了贵族群体,为法兰西、英格兰的统一起到了一定作用。
此外,黑死病的爆发打破了教会在思想上的垄断地位。基督教一直是欧洲人的精神支柱,但是在灾难面前,教会减轻不了人们的痛苦,无法稳定人们的思想和生活,神职人员甚至和他们一样惊慌失措,并随着人流争先恐后地逃离了故土。祈祷的失败让信徒们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 把目光转向了对现世的关注。他们开始意识到自身生命的存在? 探索人性结构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张扬人文主义等,这都为之后英格兰、法兰西、神圣罗马帝国等欧洲主要国家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埋下了伏笔。黑死病虽然对欧洲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心理恐慌,但却在一定层面上催化了欧洲理性思想和人文思想的产生。
当时的医生为了杜绝传染,头顶戴着厚厚的黑帽,脸上是巨鸟嘴般的面具,手着白手套,身穿泡过蜡的亚麻或帆布衫。他们被称为勾嘴大夫或鸟嘴医生
在中世纪,缺乏科学的卫生防疫观念使得黑死病的传播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死亡人数空前之多。相关文献显示,随着与黑死病的不断作战,欧洲人逐渐认识到了公共卫生的重要性,伴随罗马帝国覆灭而消失了一千多年的城市下水道系统,终于又重现欧洲。各国积极加强基础卫生设施的建设,并且重视对垃圾的处理,使鼠疫等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因此,国际上把对鼠疫的防治称为“第一次卫生革命”。人们还逐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传染对疾病传播的重要意义,欧洲各国开始出于防治疾病的目的管理流动人口,收集居民信息,以便能在疾病爆发时,最有效率地进行患病区域的识别与隔离。无形间,各国形成了高效的户籍管理系统,国家行政机构所涉及的功能日趋增多。就这样,国家的高效管理机制被有效地建立起来。这场生态灾难引发了欧洲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成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引擎。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近一个月以来,我国建立起来的防控疫情体系正在发挥巨大的作用。在严厉防控下,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出现积极向好态势,确诊人数连续减少,病亡率有较大幅度降低,治愈率大幅提高。其中,上海新冠肺炎患者治愈率已超百分之七十。
在对抗黑死病中发现隔离能够有效阻挡瘟疫的蔓延
“疫情如救火,防大于治”,李飞指出,面对黑死病,慌乱之中的人们也并非一无所获,人们发现隔离能够有效阻挡瘟疫的蔓延,此外,他们还懂得了消毒的作用。当瘟疫快要蔓延到米兰时,人们对最先发现瘟疫的三所房屋进行隔离,在周围建起围墙,围墙内的所有人不许迈出半步,结果米兰避免了瘟疫。这是人类对传染病第一次建立隔离制度。
米兰对最先发现瘟疫的三所房屋进行隔离,在周围建起围墙,接着把大部分的城门都关了起来
根据相关记载,在欧洲发现黑死病人的家庭门口,会用炭笔画上大大的字母“P”, 以警告未染病的人不要接近此屋。公共建筑也会作为病人集中隔离的地点,开始主要是教堂和市政厅之类的建筑,后来,“P”已经连片的社区、主人逃亡或死去的大型宅邸也被征用。有的城市甚至在隔离区周边设置了路障、挖起了壕沟,以防止人员进出。遗憾的是,这些隔离措施很少及时,一部分原因在于缺乏统一的安排,更主要的原因是当黑死病蔓延和发病迅速,让人难以跟上脚步。等到300年后黑死病再次在英国爆发时,隔离手段已经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地步,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传播。
从1348年威尼斯封城对抗黑死病,到1910年伍连德切断铁路对抗东北大鼠疫,再到这次“武汉封城”、各地严防死守对抗新冠病毒,隔离始终是人类对抗烈性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诚然,爆发于14世纪的黑死病对欧洲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这是在不幸的灾难中找到的希望。美国生物学家戴蒙德在1998年获得普利策奖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中感慨,“整个近代史上人类的主要杀手是天花、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疟疾、瘟疫、麻疹和霍乱,它们都是从动物的疾病演化而来的传染病。” 如今的科学虽然能为人类提供预防和应对已知传染病的方法,但对未知领域,科学发挥的作用仍然是后补的。于未知,于自然,人类都该多一份敬畏。
作者:袁琭璐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