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玉露生凉,杭州亚运赛场激战正酣。当人们沉浸在开幕式令人惊艳的传统文化表达中,当人们为赛场上的健儿们加油鼓劲时,在“大莲花”上空的万里之外,风云气象卫星正紧盯赛场天气变化,提供实时监测,保障每一场赛事的顺利进行。
风云气象卫星是如何一次又一次为国家重大活动提供保障服务的?它们还有哪些重要作用?背后又有哪些研发故事?近日,“红途学苑·国防教育讲堂”迎来大咖讲师——风云四号静止气象卫星总设计师董瑶海。他为来自复旦大学的同学们详细介绍了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和应用,带来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程。
课堂上,董老师为同学们回溯了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科普了中国气象卫星的功能、应用及其与国防之间的紧密联系,展望了第三代气象卫星的发展。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董老师这样形容我国气象卫星的研发过程。讲座中展示的大量珍贵历史图文视频资料,仿佛把大家带回到了风云一号卫星的研制时期。1990年到1994年间,我国曾经有过关于“要不要自己研发气象卫星”的争论。“当时很多人认为我们国家自己做不出来,就‘直接用欧美的吧’。但事实证明,核心技术研发一定要摒弃幻想、靠自己。”董老师强调,国之重器必须立足自身。气象卫星的作用不仅仅是天气预报,在环境监测、农业、海洋以及交通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非常重要。“这样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上。”
风云气象卫星在5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秉承着自主创新、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引领了定量遥感卫星的发展。当下,风云气象卫星工作者们也在为了新的目标不断努力奋斗着:“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务减灾防灾,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一直在思考如何用中国的配套技术,用举国体制优势解决“瓶颈”问题;一直在思考如何不断提升气象卫星的观测能力和体系效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国家战略。”多年来,“风云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中国气象卫星工作者中传递,激励着他们攻坚克难。董老师介绍,在现有风云气象卫星观测系统基础上,我国已在谋划未来第三代风云卫星的宏伟蓝图。
本次课堂在上海全民国防教育展现场举行,课堂一旁摆放的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模型让董老师和同学们十分兴奋。“在这样环境里讲课,更有沉浸式的氛围,相信也更能培育年轻人的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怀。”董老师说。
来自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的张淼同学表示,在聆听了这场科普讲座后,自己更加意识到了大气科学专业与国防事业之间的密切联系。“这让我更有决心和动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各项事业做好天气保障。”他说到。同样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国防教育展上高校大学生参军入伍的事迹。“作为同龄人,我由衷地敬佩他们的斗志和毅力,我也一定会在属于我的‘训练场’和‘战场’上,挥洒青春汗水,不负韶华。”
文:蒋竹云 章渝婷
剪辑:陈彦锴
编辑:蒋竹云
责任编辑: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