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乃蝶之家,地乃蝶之灵,云乃蝶之裳,花乃蝶之魂,但为君之故,翩翩舞到今。天真无邪的童声拉开了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序幕,一曲越音清韵不知勾连起多少动人的故事,惊艳过多少人的梦里时光……
近日,在浙江杭州蝴蝶剧场(小百花越剧场)迎来由百越文创联合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团)联合举办的“2021·中国式新年音乐会”上,著名导演郭小男执导的新版《梁祝》华美亮相。
当代著名表演艺术家茅威涛领衔主演梁山伯,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团)国家一级演员章益清饰祝英台,小百花原生代演员董柯娣、洪瑛等也齐聚一堂,共同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传统艺术的“饕餮盛宴”。
临近尾声,乐池缓缓升起,时年87岁的世界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亲临现场担纲指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此时此刻,担任小提琴独奏的是蜚声世界的吴正瑜女士。熟悉的乐曲伴随剧场两侧屏幕上播放的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梁祝》片段,影像中袁雪芬、范瑞娟两位越剧老艺术家青春正好,在场的所有观众仿佛一起穿越时空,再次感受越剧《梁祝》从诞生直至今日的艺术魅力。
梁祝故事的文字资料最早见于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关于“二人同窗三年而不知英台为女红妆”的民间故事,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后经历代文人墨客的润色雕琢,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有了让人慨叹的“死后化蝶”结局。
作为梁祝故事发生地浙江的地方剧种,越剧在诞生之初,就与梁祝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越剧的发展早期,男班的老艺人们开始在舞台上演出《梁山伯》,而到三十年代初女班兴起之后,经过改良创新的《梁祝哀史》被更多的越剧艺人的搬上舞台,大获成功。
1951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重排了由南薇编剧的《梁祝》,增加了尾声“化蝶”。1952年,改版后的《新梁祝哀史》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上获得了一系列大奖,促使中国首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诞生。1954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将彩色电影《梁祝》带到遥远的日内瓦,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越剧走向国际。1959年,何占豪与陈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横空出世,旋即与彩色电影《梁祝》一样全球风靡。
半个多世纪后的2006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为庆贺越剧百年诞辰,力邀中国当代著名戏剧导演郭小男,重新创排了越剧《梁祝》,这段爱情佳话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新版《梁祝》在充分尊重经典的前提下,从更加人性、更加人文的角度补全了“梁祝”故事的发展线条和人物的情感脉络,使得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从友谊到爱情的转变之路更为合理,在保留经典唱段的同时,又将这个传诵多年的古老爱情故事充分年轻趣味化和现代唯美化,实现了越剧这一诞生在江南民间的剧种百年传承以来,最诗意、最浪漫、最现代的整合。
该剧“以扇喻蝶”的舞台表现形式,让演员在表演中通过扇子的动作与调度带出人物的情感与戏曲的意象。同时,通过在传统戏曲程式中融入现代舞蹈语汇,使得全剧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遇”“相识”“结拜”“分离”“诀别”“化蝶”等,以既古典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既中国又世界的面貌得以呈现。
《诗经·邶风·击鼓》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句在剧中反复吟诵,成为贯穿全剧的主题线索。新版《梁祝》让“传奇”回归到“诗”,再由“诗”接通当代。这是一种只有真正继承了传统,才能够做到的革新。
“这是一句中国最古老的爱情宣言,也是中国人爱情观的终极皈依与向往。”茅威涛认为,新版《梁祝》对《诗经》的运用也代表了时代与社会的进步,因为只有进步与自信才能促使现代人回归品味出最最古老的文化及其深刻的魅力。
作者:通讯员 赵路路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