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由陕西师范大学医学与文明研究院主办的“生物考古、医药文博与全球疾病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举行,旨在为有效整合多学科资源和要素,转变健康人文研究创新模式,提升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来自吉林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西北大学、山西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等二十余所高校,中国科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多家科研机构及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等数家文化事业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和学生参加会议。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罗永辉在致欢迎辞时,从党和国家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需求上对研讨会寄予期许与肯定。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张全超、重庆中医药博物馆馆长刘光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舒建军,分别基于社会现实需要、个体命运诉求和历史记忆承续等角度致开幕辞。
研讨会上,围绕生物考古、医药文博和全球疾病史等议题,三十余位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主题发言。从透物见人、透骨见人分析考古遗存所见疾病的具体历史语境,从医药类馆藏探索艺术与学术参稽互证、共同进行知识生产的可能路径,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疫病防控与应对进行全球视野的通观考察,各显所学、各陈所见,使我们认识到无论是地下文物还是地上史籍,虽形态不同、性质各异,却都承载着特定时期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需要我们去破译和解读。相对而言,考古与文博在具体问题上侧重历时性的考察,全球视野则强调空间维度的跨文化观照,两者交织于医药疾病的共同关注点上。
参会嘉宾打破地区悬隔、院校藩篱以及学科分野等有形与无形的界限,通过二重甚至多重证据的发掘和参校运用,寻求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充分展示了不同学科在协作中各自具有的特色和优势,以及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所彰显出的学术个性和洞见。不同学科的深度融合将会继续拓宽医史研究的视角与领域,区域疾病史、全球疾病史、人类健康史以及公共卫生史的纵深发展,未来可期。同时,人文学科研究的客观性中难以避免文化主体性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的客观性与具体环境中的主观感受之间寻找平衡,从而实现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推进。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胡保华副教授、杨瑾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舒建军,集中概括和高度肯定了此次研讨会的内容,希望它能推动考古、文博与医学之间的进一步对话,并诚邀各位专家学者再聚西安,再聚师大。
本次会议是陕西师范大学医学与文明研究院举办的多学科参与下的大型学术交流活动。研究院立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势,聚焦重大医学问题,整合多学科研究队伍,展开基础扎实、理论创新、时代性鲜明的跨学科研究,并通过多渠道开展社会服务,致力于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会议的举办进一步发挥了学术资源优势,聚力赋能,形成多方合力,为学科特色发展提质增效,助力陕西师范大学一流大学与历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长效发展;也为提升民众对生命意义的认知能力和对生命尊严的捍卫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文:陕西师大医学与文明研究院,文汇报驻陕记者韩 宏
图:韩宏,陕西师大医学与文明研究院
编辑:赵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