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夏,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的一间教室里,60岁的景大民即将退休,人生最后一堂课,他面对的却是32年前他刚到宁蒗时教的“问题班”学生……
时光回溯到1988年,江苏海安县与云南宁蒗县协作办学,决定抽调35名教师赴宁蒗支教。景大民是怀揣诗人理想的中学语文代课老师,为了给妻子郭玉英挣一个公办教师的待遇,决定远赴宁蒗。从那以后,景大民在宁蒗留了下来。最后一堂课上,索玛花戏剧社表演起《索玛花盛开的地方》。三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海安教师用心血让索玛花热烈绽放……
昨晚(5日),新创话剧《索玛花盛开的地方》在南通海安大剧院首演,大力弘扬“海安宁蒗支教教师群体”的崇高品质和宝贵精神,进一步丰富南通“话剧之乡”品牌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文化形象。今天(6日),由中国话剧协会、江苏省文联、南通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话剧与城市发展论坛》等系列活动在海安开展。
南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5000多年的江海文明史、10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100多年的近代辉煌史。今年前三季度,南通全市GDP同比增长3.4%、达到7284亿元、增幅全省第一;1-10月份,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工业应税销售增幅、工业用电量、重大项目建设等多项核心指标均全省第一。
南通市委宣传部部长陆卫东在论坛上致辞说,南通话剧与中国话剧的发展一脉相承,是中国话剧的重要组成。百余年前,“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张謇先生,在家乡开始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艰苦探索,给我们留下了“中国近代第一城”辉煌的同时,也拉开了南通话剧发展历史新篇章的帷幕。
1919年,张謇先生兴办中国第一个新型戏剧学校——伶工学社,邀请中国话剧开拓者欧阳予倩先生主持办学事宜,开启京剧、话剧等综合性艺术教育;1928年,南通成立新民剧社,成为左翼戏剧运动网络中的重要分支;1933年,还是中学生的赵丹、顾而已、朱今明、钱千里等人组织“小小剧社”,在校园上演“文明戏”,引导大批有志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以后,南通话剧进入到大普及、大发展阶段,《阵地》《红旗》《幸福》等一批话剧深入学校、工厂、农村巡演,呈现出多彩图景,显示出南通“话剧之乡”的艺术潜力。
近年来,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品牌建设,以“话剧之乡”品牌打造、“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研究等项目为抓手,多措并举,培养和引进了一批讲政治、懂业务、肯钻研的文艺人才,推出话剧《张謇》《锦江传奇·董竹君》、舞剧《冰语》等文艺精品,使南通的文化事业特别是话剧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明年,南通大剧院正式投用,将成为南通以文化繁荣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
就南通打造“话剧之乡”品牌,《索玛花盛开的地方》总导演、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系主任卢昂建议:加大投入、吸引人才、创新体制、搭建平台、创立品牌、凸显江南文化。
中国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中国话剧协会主席蔺永钧、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也、《中国戏剧》原主编姜志涛等专家出席论坛,建言献策。
作者:本报记者 付鑫鑫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何连弟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