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沪上项目落地开花,一批批产业崛起发力,一家家企业击鼓奋进……如今,走进大丰经济开发区,深切感受到高质量发展的“脉动”。
大丰经济开发区江苏晓宝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数名工人不时走动着检查玻纤走纱、夹板毛刺、及其温度情况。一根根细长的玻璃纤维纱从缠绕机一端经过导线器、拉伸器、溶液槽和压杠后,从另一端绵延“吐”出,裹上了一层“外衣”后做成非金属光缆加强芯。“我们生产的非金属光缆加强芯以树脂为基材,玻璃纤维、芳纶纤维等为增强材料,是可以替代传统金属光缆加强芯的新型工程材料。”副总经理徐宏建介绍,成品下线后都会有质检人员进行质检,产品达到标准后才发出产品准予交货通知单,确保每个产品的质量。
“4车间使用的涂覆成型牵拉机是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的,在拉制的光纤外表面涂覆一层至多层涂覆层后,最终形成非金属光缆加强芯。”徐宏建介绍,晓宝复合材料除了自主研发生产设备,还会保持每年至少研发2个新产品,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市场客户,不断提高公司市场份额。
11月10日,上海新型建材岩棉有限公司厂区内,流水线上一派繁忙景象。“公司所有建筑都使用了我们自己生产的岩棉材料,保温、降噪、隔热性能非常好。”公司项目工程师杨柱介绍,两条全自动岩棉生产线从意大利进口,公司又对生产工艺进行了提升改善,在保温隔热、防火降噪、吸音环保等性能上都处于先进水平。“大丰公司是集团的生产基地,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研发任务。”杨柱一脸自豪,公司打造的“樱花”“ABM”品牌产品客户认可度高,受到国内外高端市场欢迎。
接轨上海,重点是产业对接。近年来,大丰经济开发区抢抓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依托上科研创新体系,集聚高精尖项目,凸显产业链集群优势,瞄准高端项目,主攻产业链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引领产业由量的扩张不断向质的提升转变。今年以来,大丰经济开发区签约沪属投资项目7个,沪属企业投资在建项目4个。
一台台先进的纺纱、织布设备正高速地“飞纱舞线”,上海纺织产业(大丰)园区里的上海三枪(集团)江苏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赶制着订单产品。“面料加工基地转移,不仅仅是简单平移,而是产能升级。”生产保障部经理包云飞介绍,2017年公司将工厂搬迁到大丰后,生产效率和品质都大幅提高,不仅提高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而且更注重绿色环保、减少排污。
上海纺织产业(大丰)园区是大丰经济开发区全面接轨上海,承接产业转移的代表项目之一。早在2006年,为了走“科技与时尚”为主导的高端纺织产业之路,上海纺织集团在大丰建立纺织生产基地,设立了上海纺织产业(大丰)园区,成为上海在外省市规模最大的棉纺基地。2007年,上海纺织裕丰科技有限公司成为纺织园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投资建成上海纺织(集团)大丰纺织有限公司。裕丰的落户,为园区带来了来自上海的三枪、申达川岛等产业链相关企业,在让产业链趋于完整的同时,也为企业实实在在降低了成本。
“做面料的丝线从裕丰购买,同时我们可以帮川岛做汽车内饰的针织产品。在同一个园区,包装、物流和仓储成本都节省下来了。”包云飞说,之所以选择落户大丰,除了看重政府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更重要的还在于园区上下游产业的集聚效应。
上海企业在大丰建厂,不仅是上海产业的简单转移,更是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比对分析强化优势,大丰经济开发区积极寻求上下游配套企业,坚持走好以企招商、以商招商的路子,做大各个产业链上的“朋友圈”,形成招商引资的“葡萄串”效应,一批批好企业顺应而来,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联性和发展性不断强化。如今,高标准、高起点,打造纺织行业全产业链,放大产业“虹吸效应”已成为大丰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共识。
“早在2011年,我们就上线了第一条自动化生产线,目前所有生产线都实现自动化生产。产品质量稳步提升,生产量也大幅提高。”江苏谷登工程机械装备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陈磊介绍,今年,公司还在钻机远程监控系统和智能化协同系统上下功夫,加快实施中小型钻机智能化升级改造,不断提高钻机的核心竞争力。产品一经投放市场,即收到良好反响。
大丰经济开发区一直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组织企业赴上海高校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推动金风科技与上海交大,爵格工业、蓝科减震与同济大学,光和光学与上海理工,万达纺织与东华大学等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同时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积极引导森威精锻与上海交大深层次合作,共建实验室。推动金风科技与上海交大海上实验基地项目取得进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在发挥已有合作的基础上,引导丰东公司、谷登机械等企业主动出击,走出去联姻上海大院大所实现产业层次升级,争取省级以上项目的资金支持。与谷登机械一样,大丰经济开发区越来越多的企业靠自主研发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近年来,大丰经济开发区紧贴产业特色和转型升级发展需求,通过政府“搭台”,“走出去”“请进来”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加快推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技术难题攻关,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政产学研合作之路,为企业“智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李园园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