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十多年来,在流域经济总量翻番、人口增加一千多万的背景下,流域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太湖富营养化趋势得到遏制,河网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连续十二年实现了“两个确保”(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的基本目标。记者昨天从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了解到的这则消息,格外振奋人心。
监测数据显示,太湖湖体水质指标稳中趋降,水生态正在向好。2019年,太湖全年水质总体评价为Ⅳ类,较2007年提升两个水质类别。太湖主要水质指标中高锰酸盐指数为4.48毫克每升(Ⅲ类),氨氮为0.08毫克每升(Ⅰ类),总磷为0.087毫克每升(Ⅳ类),总氮为1.49毫克每升(Ⅳ类),与2007年相比,太湖高锰酸盐指数下降12.2%,氨氮下降79.5%,总氮下降36.6%,但总磷略有升高。与此同时,流域水源地布局不断优化,水源地水质持续改善,入湖河流及河网水质也得到较大改善。
虽然当前太湖治理已经取得喜人的成绩,但有关水利专家告诉记者,目前距离“还太湖一盆清水”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太湖总磷浓度高、蓝藻水华多发频发两个方面。
对此,太湖局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处处长贾更华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以“减磷控氮”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根据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加快推进流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将面源治理作为流域控磷的重点治理方向。二是建立实施22条主要入湖河道控制断面污染物浓度和总量双考核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三是要坚持强化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作用,科学调配流域水资源,保障供水安全,改善水环境。
作者:驻苏记者 叶志明
编辑:沈竹士
责任编辑:刘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