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盐城蜿蜒曲折的海岸线上,一架架白色的风力发电机,迎风旋转;一面面蓝色的光伏面板,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成为盐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盐城因盐而生,因海而兴。作为江苏海岸线最长、海域面积最广、滩涂湿地最多、海洋资源最丰富、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风能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风的故乡”。近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超过7.6米/秒,远海接近8米/秒,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可达3000-3600h,且少台风等恶劣气候影响,是全省乃至全国海上风电开发条件最好的区域。丰富的风能资源也吸引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布局。目前,盐城市已引进了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等知名整机制造商,落户了天合光能、协鑫等龙头企业,入选了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
截止到今年六月底,风电并网容量1110万千瓦,提前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其中海上风电装机464万千瓦,占到全国的70%,连续多年占到全国第一。可以说,新能源已经成为江苏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亮丽的名片。今年上半年,盐城新能源发电量100.3亿千瓦时,新能源发电量占全市用电量的62.9%,这意味着盐城人每使用100千瓦时电,有六成来自新能源发电。
新能源产业业界流传一句话,“世界看中国,中国看盐城”。新能源产业是“朝阳产业”和重要的绿色产业,更是盐城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盐城是人口大市、土地大市,同时也是海洋大市,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盐城市委书记戴源说,依托沿海良好的资源禀赋,盐城异军突起,成长为江苏省乃至全国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板块。截至目前,盐城已建成新能源项目869.81万千瓦,海上风电已建成容量全国第一,陆上风电集中式与分散式多元发展,光伏开发独具特色,生物质能初具规模。
今年上半年,盐城新能源产业增长24%,预计全年销售将突破600亿元。盐城携手三峡、华能、国电投等企业,共建海上风电项目26个,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占江苏省30%以上,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二分之一、全球十分之一。盐城实现风机、整机年产900台,叶片年产2000台套,光伏电池年产能24GW。依托海上风电开发,通过产业配套及产业组合,实现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产业价格的集合,形成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风光资源是大自然的馈赠,盐城并不满足于风光资源的开发应用,而是着眼将资源优势、开发态势转化为产业竞争胜势,抢抓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重新洗牌的契机,实施“风电与光电立体布局、开发与制造联动发展”战略,着力拉长新兴产业链条,实现了从资源开发到高端制造的精彩一跃。2019年,盐城新能源产业开票销售541.1亿元,同比增长43.8%,其中新能源装备开票销售440.2亿元,同比增长51.3%。预计2020年新能源产业开票销售突破600亿元,未来3-5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
电从海上风机来,机由海边龙头造。目前,东台、大丰、阜宁、射阳、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大新能源装备园区,风电专业园区重点发展风电整机、发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以及风电整机研发设计、检测试验服务,其中大丰港海上风电产业集中区风电叶片出口量连续三年位列江苏口岸第一,已成为中国风电叶片出口三大基本港口之一。
光伏专业园区重点发展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应用、电池片及组件等,其中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光电产业园开票销售近150亿元,未来三年内将实现光伏硅片、电池、组件产能占全球市场五分之一。
依托金风、华能等技术研发实力雄厚的企业,全面梳理“卡脖子”关键技术,建成金风科技大型直驱永磁海上风电机组检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这是我国风电行业唯一的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实验研究能力跻身世界一流。
东台按照集约集聚开发的理念,坚持“风、光、渔、水”立体开发布局,拓展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首创“风、光、渔”互补模式,产业基地形成上有风力发电、中有光伏利用、下有水面养殖的“风光渔”,其综合利用模式为全国首创,建成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滩涂风光电产业基地。
盐城将聚焦齿轮箱、海底电缆等风电缺链环节,以及高效电池片、集成系统等光伏缺链环节,充分依托金风、远景等入驻企业,加强与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合作,推动补链强链项目加快落地,构建全产业链装备制造体系,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准确把握新能源、智能网联车发展方向,与SKI、华人运通等企业深度合作,打造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集群。依托盐城港射阳港区、大丰港区,高标准规划建设风电专用码头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海上风电施工运维母港。
“十四五”即将到来,盐城新能源产业发展蓝图更为清晰,打造领海内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领海外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加快建成4个以上百亿园区、30个十亿以上企业,建设十大行业示范引领工程,产业规模达1200亿元,打造国际绿色能源之城。
作者:驻苏记者 叶志明 通讯员 李园园 王家樾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付鑫鑫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